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

明秀山主峰高僅百丈,遠不及桐柏山、伏牛山諸峰峻險高峙,但明秀山緊挨著泌陽城,山巒丘陵環峙,植被繁茂、山清水秀,景色極佳,還有一座建於前朝初年的天聖廟,乃是泌陽縣香火繁盛之地。

天聖廟落成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天宣年間泌陽縣衙還專門出面籌集錢糧進行過大修,廟裏除了三座大殿、數十間黃瓦紅墻的廂房經過翻修外,還新添了一座山門,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廟。

不過,京襄制司成立之後,由於公用建築太少,徐懷就下令將天聖廟直接征用作為選鋒軍在城東的一處駐地。

年後赤扈大幅縮減中路兵馬,持續兩年的對峙作戰宣告結束,京襄也大幅縮減常編兵馬,超過二三十萬的兵卒或回歸輜兵序列,或返鄉參與地方建設。

不過,制司不僅沒有讓絕大多數的軍將武吏退出現役,還對天雄軍、選鋒軍在框架上進行了擴編。

目前不僅戰事暫告一段落,營伍操訓等事也大為減輕,正是大部分武將軍吏從營伍脫身出來,進入各級武士齋舍進行修習的良機。

目前除了汝申蔡三大戰區以及泌陽將原有的武士齋舍,正式改編為四大初級軍事指揮學堂,負責中下層軍官及預備軍官的修習、輪訓外,徐懷還將進一步改建後的天聖廟騰出來,新成立京襄高級軍事指揮學堂,專門負責對全軍中高級武將的輪訓。

目前京襄全軍不算輜兵序列,僅守兵、戰兵序列,都將級以上軍將人數就已經有五千人,其中營級(指揮使、副指揮使)以上的軍將人數也超過千人。

早年崛起於桐柏山間,徐懷就將鑄鋒堂衛作為核心力量進行培養;衛戍朔州期間,另設勵鋒堂作為凝聚嫡系力量的核心;待楚山軍初成規模,更是將重點轉移到武士齋舍的建設上,徐懷也一直親自擔任武士齋舍的山長——

這一次,徐懷同樣親自擔任京襄高級軍事指揮學堂的山長。

武士齋舍也好,初高級軍事指揮學堂也好,除了培養、提高各級軍將武吏的軍事指揮能力外,更為重要的是為京襄各級軍將武吏提供了進行集體生活的空間跟機會……

大越立朝以來,長期實行的是以文禦武、以文治武,將龐大的軍隊分拆開來,依附於層次分明的文官體系組織運轉。

現在諸路防區,將文官體系從軍隊之中排除出去後,顧氏、高氏原本就是將門世家,主要依賴於嫡支系子弟及家臣部將組成各級指揮機構,掌握軍隊。

葛伯奕(葛鈺)、劉衍雖然也是將門出身,但在之前的戰事裏,葛氏、劉氏受到慘烈的打擊,嫡支系子弟存世不多,但關系維系較久、較深的家臣、部將群體,則成為他們掌握軍隊的中堅力量。

楊麟(楊祁業)、韓時良根基要更淺一些,但他們在汴梁淪陷之前,就已經是都指揮使一級的高級武將,而且在汴梁淪陷時,他們核心部眾都沒有受損,之後都在核心部眾的基礎之上擴編兵馬,因此對軍隊也有較好的掌握。

鄧珪以及張辛等部指揮體系基本上都是在建繼帝襄陽登基之後新搭建出來的,就更沒有什麽根基可言。

因此紹隆帝登基之後,輕易就將張辛等人的兵權解除,而鄧珪不得不選擇依附顧藩,還第一個站出來獻上駐戍分置之策,才得以率部入駐淮東。

然而這幾路兵馬還共同存在一個難以忽視的缺點,那就是中高級將領與中下層武吏之間是嚴重脫節的。

諸部都將以下的中下層武吏,基本上都是以宗族鄉族首領為主,與軍隊高層缺乏直接的聯系與紐帶。

這主要是由當前兵卒招募的形式所決定。

對絕大多數都目不識丁、長大成年之後甚至都沒有機會走進縣城稍微見一下世面的普通兵卒而言,宗族以及聚族而居的自然村,基本就是他們與這個世界聯系的全部。

不僅普通兵卒進入營伍之後,只認宗族鄉族首領,軍隊基層也不得不依賴於宗族鄉族首領才能組織起正常的操訓,進行正常的排兵布陣。

中高級將領與基層武吏的脫節,以及基層武吏的參差不齊,決定了當世出城野戰,只能以嚴密的陣型去約束一隊隊兵卒進行作戰。

一旦陣型被打散,短時間內很難再重新建立起新的指揮體系來,也導致陣型一旦被打散,常常就直接形成不可挽救的潰敗。

京襄能夠破除這一點,一方面是堅持從普通兵卒裏選拔驍勇善戰者進行培養,保證中下層武吏的充足供給,保證小隊兵馬具備一定的獨立作戰能力,一方面將各級軍將武吏的修習、培養集中起來進行,促使他們形成一個彼此熟悉而凝聚、上下貫通的群體。

相比其他兵馬,憑借嚴峻堪稱殘暴的軍法,保證上下級的軍令傳達、執行外,京襄當然也需要一定的階層差去保證指揮體系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