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荊湖

當世荊湖還遠沒有發展成後世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

因洞庭湖、荊江、漢水每逢汛季常洪水泛濫,而各地民眾自發組織建設的近水垸堤、垸寨,受限於錢糧、人力的匱乏,缺乏統一、周密的籌劃,動輒毀於洪水。

荊湖各地的民眾飽受水患之災,糧棉桑麻種植以及工商等業發展也比江淮相差甚遠。

相對而言,漢水以西的荊北四縣,受水災的威脅程度要比東岸的漢川、天門等縣更為嚴峻。建繼二年洞荊湖寇又漸成大患,一度摧糜荊江兩岸,令荊北四縣人口流失嚴重。

徐懷組建南蔡招討司時,荊州治所在的江陵縣以及監利、山陽、荊門三縣,人口加起來僅二十三四萬。

荊北四縣飽受水患之苦,人口流失嚴重,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可開發的耕地潛力極大,也有更大的潛力去容置招附饑民。

在洞荊聯軍接受招安之後,徐懷在江陵、山陽、江陵、監利四縣之外,還新置章山、樊台兩縣(都巡檢使)同屬於荊州,總計逾六十萬招附饑民都安置於此。

然而真正將逾六十萬招附饑民安置下來,並為京襄所用,絕非簡簡單單的幾道行政命令就能解決的。

在京襄正式成立之前,楚山先在鄂北斬獲盤龍寨大捷,於千汊浦僑置南蔡縣,大規模啟動垸堤、垸寨建設;建繼帝駕崩之後,於樊台設立南蔡招討司,在徹底進剿洞荊聯軍之前,徐懷就在荊北著手開掘章山-樊台運河,於三湖(瓦子湖、白露湖、桑赤湖)修築荊北長堰,同時暗中資助東洲寨在白露湖以南的臨江地區修建大垸。

在徹底靖平洞荊匪亂之後,三湖(瓦子湖、白露湖、桑赤湖)與荊江之間的臨江水澤地區,目前已建成十一座大垸;在三湖以北修築的荊北長堰更是綿延百余裏,在章樊河-揚水運河的基礎之上,形成新的荊西運河體系,累計挖掘一二級灌溉河渠長達上千余裏。

在這個基礎之上,再輔以上千座新建屯寨、垸寨——在對峙戰事最嚴峻的時期,荊北的堰堤、垸寨建設也只是相對放緩,並沒有完全停止,這才將六十萬招附饑民初步安置下來,包括僑縣南蔡在內,清理私占及新開墾耕地總計逾三百五十余萬畝。

這麽多的招附饑民以及耕地,都是納入百余鄉司(巡檢司)進行管理。

制司向諸鄉司提供錢糧,由鄉司組織大的屯寨、垸寨、道路建設,興修水利、開墾糧田,將招附饑民納入屯輜兵序列進行管理,給予果腹口糧、棲身的屋舍以及農具、耕牛——立下軍功的兵卒,直接將田地分配到戶,其他屯輜兵及眷屬耕種,則需在正常的賦稅之外,另向鄉司繳納相應的佃租。

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常規賦稅,還是額外上繳的佃租,都截留在荊州主要用於後續的地方建設;畢竟招附饑民的生存環境還太惡劣了,需要一步步改善。

當然,制司從六十萬招附饑民身上,除了可征募、對京襄忠心耿耿的青壯兵員外,也並非沒有其他方面的收益。

目前京襄諸州府及制司所轄諸工造機構不僅獨立核算,還實行稅利分拆核算——因此京襄不僅對外輸出布鐵茶瓷會產出大量的直接收入,對內販售鹽鐵茶布瓷器也同樣會產生直接的稅利收入。

六十萬招附饑民看似暫時還沒有辦法向制司直接貢獻賦稅,但每年的間接稅利還是達百萬貫之巨——合並到整個荊州七縣(含僑縣南蔡),每年大體能貢獻近兩百萬貫的賦稅。

由於荊州所能對外輸出的主要富裕物資就是糧食,因此荊州相當於承擔了制司每年近一百五十萬石的糧食供給。

今年秋冬計劃建造的荊江大堤,主要是在三湖與荊江之間臨江地區已經修建的諸大垸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垸堤、套堤、分水堰等水利工程建設,沿荊江北岸形成一個完整的排洪、禦洪、灌溉及航運體系。

這麽做的好處,除了進一步加強荊江北岸地區抵禦荊江汛季洪澇災害的能力,使安置於此的招附饑民能真正安居樂業,同時也是進一步開發荊北四縣的耕作潛力。

這不單單是進一步擴大四五十萬畝的屯田規模,更為主要的還是要將荊北肥沃土壤的畝產量提高到江淮水田的水準,就需要在水利設施建設上持續不斷的下苦功。

荊北地區要比南陽盆地更具耕作潛力,單畝糧棉產出理論上應能高出一半以上,僅僅是千百年來北雲夢澤逐漸成陸,世人對這片土地的開發遠不夠成熟。

只要荊湖得到更充分的開發,“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就應該改成“荊湖熟、天下足”了。

荊江大堤原初乃是由荊州兵馬都監司會同工曹籌措、組織建設,徐懷親自到荊州督造,便直接成立一個專門的衙署荊江都水監,由姜燮擔任提舉官,專司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