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

潁州進入三月之後,雨水格外的密集,似煙似霧,宛如置身江南水澤之鄉,也使得潁州的大地變得越發泥濘。

照常理來說,這樣的氣候是極不利攻城拔寨的。

持續的陰雨天氣,不僅使人馬在戰場進退變得困難,物資運輸以及儲藏也備加艱難。

除了弓弩外,投石弩等戰械也因為潮濕,威力大不如前。

焦陂守軍心裏是竊喜與企盼的,巴望這個春季再多些陰雨,最好能連綿接上初夏的雨季,這樣他們就更有把握守到秋後、守到寒冰再度封鎖潁水的季節,守到赤扈騎兵橫掃河淮平原悉無敵手的那一刻。

然而焦陂守軍卻是嚴重低估大越將卒攻城拔寨的決心,以及司空府應對陰雨天氣以及泥濘地形的手段。

當世應付陰雨天氣與泥濘地形的手段是較為有限。

修造驛道及場地,主要都是用粘土與石灰、河砂等物充分攪拌後墊高路基一層層夯實,輔以相應的排水措施,通常三五年內都可以無懼雨水的沖擊、浸泡;更高級一點就是將雞血藤汁或糯米熬煮攪拌其中,夯土層甚至可歷數百年而不垮。

當然,司空府采用枕木、鐵軌鋪設棧道,比傳統的驛道更為優越。

甚至在三月之前,司空府就在焦陂、淮川之間鋪設了多條與河渠碼頭相結合的復式鐵軌棧道,配合特制的重載馬車,確保陰雨天前往前線的物資運輸規模也能保證在十萬石以上。

當然,在前軍大營與淮川及湧金河沿岸的後方運輸通道建設,相對好克服。

畢竟司空府在焦陂外圍投入的兵馬實力,要遠遠淩駕在守軍之上,除了鋪設鐵軌棧道、修繕原有驛道,都不用擔心會受到敵軍的襲擾;甚至組織人手快速疏浚一些淺窄河道,哪怕只能通行烏篷小船,也能大幅提高前軍大營與後方的運輸能力。

卻是前軍大營與敵軍營壘之間的戰場上,如何克服陰雨天氣、積水泥濘的地形障礙,卻是攻城軍必須要絞盡腦汁克服的難題。

需要特制重載馬車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的鐵軌棧道,肯定不適合在位於敵軍反擊及戰械威脅下的戰場上,用作進兵通道的開辟;頂著敵軍的戰械弓弩威脅,將一車車三合土倒到戰場上一層層夯實,顯然也不現實——雙方接戰區域太開闊了。

而除了青磚、碎石以及木料外,煤炭燃燒剩下的殘渣卻是更為優秀、要廉價得多的一種墊料。

京襄這些年除了大規模開采石炭煉鐵燒瓷,也早在城寨民眾裏推廣煤炭取代傳統的木柴用於日常炊食取暖,這些年不知道積累了多少煤炭殘渣,營造司也很早就嘗試著廢物利用,用煤炭殘渣鋪路。

去年十一月下旬司空府不滿足於僅僅殲滅淮川之敵,決定進行更大規模、更徹底的軍事動員,決定發動全面的潁州會戰,就組織人力提前將上萬船煤渣從淮源、信陽、泌陽、雲陽等地先運到湧金河沿岸堆積起來。

年前對汝陰城發動突襲之後,司空府又源源不斷的組織車船,將這些煤渣運往焦陂前線,傾倒到戰場上,鋪設出上百條接逼敵壘的出兵通道。

從焦陂到泉河,守軍營壘區的正面寬度足足超過三十裏。

除了焦陂、泉河兩座主要城池外,守軍在兩城之間的第一層防禦,就建了十二座堅固營壘。

要將這一座座彼此通聯、互為犄角的營壘強行拔除,接戰出兵通道怎麽能少?

少了就沒有辦法將司空府雙倍於敵的兵力優勢發揮出來。

即便守軍早就在每座營壘外圍開挖壕溝以為屏障,為了保障陰雨天氣雨水能及時排泄出去,前軍也沒有粗暴的直接將壕溝填起來,而是利用上百座特制的壕橋車架起進軍的通道。

壕橋車又稱壕橋、“飛橋”、“飛江”,戰國時就普遍用於攻城拔寨,以渡城寨之外的壕溝及護城河等障礙物,乃是攻城軍所用的機動便橋。

只不過司空府給前軍所投用的壕橋車,不僅框架為精鐵構件,橋面的棧板也是用薄鐵板鉚接。

雖說車身要比傳統木制橋車笨重得多,但這也是有意而為之,為了就是架入壕溝之中,就不懼小股敵軍出城寨有能力破壞或移走,可以反復使用,相當於在敵軍城寨之前架設起進逼城下的半固定橋梁。

目前司空府提供給前線的其他戰械,也是盡可能的鐵制化。薄鐵板得以規模化軋制之後,也從根本上解決了鐵制戰械的輕便性難題。

鐵制戰械除了結構強度足,不畏尋常箭矢射擊及石彈轟砸外,在敵我雙方都習慣在戰場上大規模投擲火油罐之後,鐵制戰械相比較傳統木作用蒙裹生熟牛皮防火,實在是優越太多了。

目前司空府投入戰場的洞屋車,上實下虛,將卒藏身其中隨車進逼敵軍城下,基本上可以做到無懼弓弩及投石機、火油罐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