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

襄陽每年秋冬都會在城西架設浮橋,方便與北岸樊城(鄧城)的車馬陸路往來,汛季漢水大漲時或者有大宗物資需要直接運往上遊的金州、漢水等地,浮橋就都會拆除掉。

不過,紹隆八年年底,除了襄陽城西臥龍集渡口照舊例架設起一座浮橋外,襄陽府衙又征募輜兵民夫在城東魚梁洲與鹿門山之間架設了一座浮橋。

漢水自西往東流入襄陽府境內,但在襄陽城的東北,近乎是拐了一個直角大彎,流向折轉南下,往郢州、復州境內而去。

自北而南的唐白河在流經整個南陽盆地之後,也差不多是在這個直角大拐彎的頂角處流入漢水。

千百年來,漢水及唐白河上遊數以億計的泥沙沖積而下,在這處大灣裏沉積形成一座南北綿延近二十裏、東西寬十一二裏的江心大沙洲。

先秦時有人在沙洲的邊緣用土石橫截水流,留下幾道缺口,以竹木所制的魚簍放置在缺口後捕撈魚獲——古時這種捕魚方式名為魚梁,於是這座沙洲千百年來被人們稱之為魚梁洲。

襄陽城東有一大片泥沙沖積形成的灘地,魚梁洲與之隔江相望,乃是魚梁坪。

魚梁洲東面,迫近漢水東岸的鹿門山,乃大洪山余脈,亦是漢水東岸郢州北上南陽的門戶之地——魚梁州南側的石灘地,因為地脈與鹿門山相接,又名鹿門灘。

魚梁洲將轉折南下的漢水一分為二,東水道乃是通往唐白河口的主航道,西道乃是通往襄陽城北津渡的主航道。

京襄工造日益繁盛,魚梁洲東水道也是越發的舟楫如林,每年都有成千上萬艘商船途經於此,將雲陽、泌陽等地所產的鐵器、棉紗、棉毛織品、木材、茶藥等商貨運往荊湖、江淮等地,甚至途經杭州、揚州、潤州出海,遠銷海外藩國。

在魚梁洲與鹿門山之間的東水道之上架設浮橋,雖然說沒有完全將漢水水道完全封閉起來,航船還可以通過西水道前往唐白河水道,但對日益繁盛的船運也有所妨礙。

世人正疑惑間,等紹隆九年的年節過後,府衙又征募上萬輜兵、民夫在魚梁洲浮橋南北兩側築起大堤——從魚梁坪東灘開采卵石,用竹編大簍承之,沉入魚梁洲與鹿門山之間的水道之中截斷水流。

這時候世人才恍惚大悟,襄陽府衙這是要在漁梁洲與鹿門山之間建造大鐵橋。

魚梁洲與鹿門山之間的東水道寬一百五十丈,此時京襄工造再強,也絕沒有能力直接建造橫跨一百五十丈的超級鐵橋。

修建漁梁洲大鐵橋,就需要先在漁梁洲與鹿門山之間的水道上下遊修築大堤,將水排空後在河床上建造三十組超大型橋墩,然後將一段段拱形橋梁架設到這些橋墩之上,連接漁梁洲與東岸鹿門山的陸地。

又由於魚梁洲與魚梁坪之間的水道更為開闊,寬逾四百丈,同時還承接汛季猛烈的洪水沖擊,短期內不適宜建造超大型鐵橋,到時候會用固定的浮橋連接魚梁洲與魚梁坪兩岸。

在這一系列的工程完成之後,除了漢水東西兩岸有固定橋梁連接外,舟船又可以從鐵橋拱洞間通過,不會中斷航運,才可以說是初步打通襄陽的水陸交通瓶頸。

即便是取了一些巧,魚梁洲大鐵橋不要說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放在當下也是超乎絕大多數世人想象的超級大工程——雖說京襄這些年也積累了不少鐵鑄修造的經驗,但以往所造鐵橋,最寬也不足魚梁洲大鐵橋的三分之一。

之所以將襄陽大橋建在漢水轉折南下的魚梁洲與鹿門山之間,除了借助江心魚梁洲大幅縮減鐵橋的建造體量外,還有一個關鍵性的技術原因,就是魚梁洲東西兩側的水道,汛季時東水道受水流沖擊最弱。

魚梁洲大鐵橋,乃是泌襄大道銜接襄陽城的要沖,擇址於此,也方便泌襄大道將來沿著漢水東岸往南延伸。

此時進入修造階段的泌襄大道,乃是徐懷構想中南北主幹道的一部分,未來需要繼續往北、往南延伸。

泌襄大道北延線,經方城延伸至葉縣的砂石路已經同時開工建造,後續還將貫接襄城、許昌、長葛、新鄭,延伸到鄭州治管城。

泌襄大道南延線,則是經鹿門山往南,沿著漢水東岸,往郢州、復州、鄂州境內延伸,直抵長江之濱。

唯有做到這一步,這條大道才算是初步將帝國的南北部貫接起來。

襄陽老城位於硯山(荊山余脈)與漢水之間,地形狹仄;文橫嶽主政期間,又在舊城以西,於隆中山北麓與漢水之間拓建新城。

整個襄陽城加起來,東西長逾九裏,南北約有四裏縱深,放在以往可以說是一座大城,作為帝都所在,顯然還是太狹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