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芯片的未來戰略

“下一代芯片的主體架構沒變,但是在主頻的細分上我們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SIC的第一代芯片其實只有3種型號,而每種型號的規格也只有一種。

這裏所說的規格就是芯片的主頻,比如8089A的5MHz,8089的8MHz。

如今島正利想做的就是在增加晶體管數量的基礎上,為每一種型號的芯片提供不同版本的主頻參數。

“就比如現在正在開發的80289M,以及80289兩種芯片。

雖然地址總線都是8位,但是兩者相對於前一代芯片晶體管數量都有了比較大的提升。”

在島正利的計劃中,80289M(M代表迷你版)其內部會集成6萬多個晶體管,比前一代8089A的4萬多晶體管多了近一半。

同時在運行頻率上也開發出了5MHz、8MHz、10MHz,這幾個不同的版本。

而作為它的強化版80289內部的晶體管更是達到了9萬多個,主頻也有8MHz、10MHz、12MHz幾個不同的版本。

這麽做有什麽好處呢?除了同一產品線又多了三種不同定位的產品。

這也是SIC首次向消費者提供同一代微處理器的多種選擇方案,讓自己的芯片陣容更加全面與細化。

同時新一代芯片會兼容上一代芯片的指令集,也就是開發人員拿到SIC的最新一代芯片後,不用再重新熟悉指令集的邏輯。

只要有了之前的開發經驗,那麽新一代芯片的使用也會快速上手。

這將大大降低SIC芯片開發的門檻高度,同時也將會極大的方便SIC芯片在市場上的進一步推廣。

按照SIC的設想,以後每一代芯片都會延續這種傳承,完善架構的同時,也在豐富指令集。

如此幾代產品下去,SIC的芯片將會真正發展成家族化產品。

隨著市場的擴大,使用者也會逐漸習慣SIC的架構與指令集的應用。

到那時候,SIC的芯片將會成為處理器市場的又一大主流,並且人們不會再輕易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

簡單來說這一代的芯片就是在修內功、打基礎,為SIC的家族化、傳承化做第一步嘗試。

而島正利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還是因為SIC的芯片,已經獲得了霓虹本土市場的廣泛認可。

尤其是富士通電腦的普及,它讓更多的軟件開發者接受了SIC芯片的存在。

他們是芯片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牢牢的抓住他們,就不愁SIC芯片的市場接受度。

通過島正利的解釋,白川楓已經大概明白了SIC以後的戰略路線。

“除了這兩款芯片,在更高端的芯片領域我們有什麽計劃嗎?”

低端市場是基本盤,但高端芯片它的利潤也同樣豐厚啊。

30幾萬枚的16位芯片為白川楓帶來100多億日元的收入,如此之高的回報率他怎麽會不上心呢。

“16位芯片目前我們也在開發新的型號80281,它的內部集成了16萬個晶體管。

主頻也有8MHz、12MHz、16MHz、20MHz這幾個不同的版本。”

島正利對這款芯片也是寄予厚望,他詳細向白川楓介紹了這枚目前SIC的最強芯片。

“和前面兩款一樣,它兼容上一代三種芯片的所有設計,並且可以運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件。

另外它將是SIC最後一款16位芯片,也是版本最豐富的16位芯片。”

“最後一款16位芯片?”白川楓奇怪的念叨出聲。

“沒錯”島正利點了點頭,“80281將在明年,也就是83年正式推出。

這款芯片之後,我們集中精力開發SIC的第一款32位芯片80381。

按照計劃預期,這款芯片將在85年左右,正式推向市場。”

“32位芯片啊……”白川楓聽到這個數字後一陣恍惚。

因為32位時代,已經無限接近他前世熟悉的那些電腦配置了。

記憶中似乎在千禧的10年時代,很多電腦的操作系統依舊是32位的位寬。

沒想到從80年代中開始,它已經出現在世界上了。

當然其中肯定經過了許多次的更新叠代,但這依然不影響白川楓感慨時間流逝之快。

“現在的半導體加工手段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年最新研發出的1.5μm工藝,足夠我們去嘗試數量更多的晶體管了。”

如今的半導體制程已經發展到1.5μm時代,從富士通那裏傳回的消息看,他們明年就可以達到這一制程。

於是有了技術實現的前提,島正利也正式開始對32位處理器發起沖擊。

“島桑,開發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找我,SIC會全力支持32位芯片的研發工作。”

這種在未來長用了近二三十年的芯片家族,值得白川楓不計代價的投入。

同時他現在也有一種預感,如果想要SIC的芯片未來能夠長久的流傳下去。

或許也是時候考慮一下海外市場了,畢竟計算機的主要發展陣地在北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