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海權論

“正如我剛才向大家闡述的,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是英國,他們的崛起都基本建立在掌控了制海權的基礎上。”

禿了頂的馬漢教授整理了一下台子上的稿子。

但是他並沒有去看稿子,而是信馬由韁地繼續演講著:

“他們在自己的鼎盛期間,都擁有著一支所向披靡的海軍,而他們的沉淪,也伴隨著海戰的失敗。”

“比如英國在1652年到1673年三次擊敗了荷蘭人,而英國人在1588年,也讓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沉入海底。”

“很幸運的是,我們的政府正在逐漸重視起海軍的發展,我們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在過去的幾年裏正在一艘一艘地下水,在座的各位,正在見證美國海軍的成長。”

馬漢教授笑著對台下的海軍軍官們說道。

關於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陳劍秋在穿越前曾經有幸拜讀過。

主要的思路,就是海權決定一個大國能否崛起。

這裏的海權不光指的是軍事上的,還指資本和貿易。

只有當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能夠擴張並保護國家的經濟利益,這個國家才能強大並保持富強。

對海洋進行控制意味著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影響力,也是構成國家安全和繁榮的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

而關於這些年來美國海軍的發展,陳劍秋和羅斯福也多有交流。

南北戰爭後美國的海軍確實萎靡過一段時間,甚至被智利海軍的鐵甲艦逼退過。

七年前,美國海軍只有區區6艘巡洋艦,沒有戰列艦,而到了七年後的今天,美國海軍已經有6艘戰列艦停在各個港口裏,而巡洋艦則高達16艘。

這些船大部分由英國的阿姆斯壯造船廠設計,美國東海岸的造船廠生產,陳劍秋還在中間幫了忙。

不過那時候羅斯福還沒在海軍部掌權,而且大部分的造船廠都為美國政府所有,所以陳劍秋只在費城的一家規模較小的造船廠弄到了一些股份。

如今的美國海軍,確實今非昔比了。

“泰迪,我聽費城那邊說海軍部又在催工期,他們告訴我人手不夠,我跟他們說了下,調一部分華工過去,應該問題不大。”

陳劍秋突然想起了什麽,側過頭對一旁的羅斯福說道。

羅斯福點了點頭。

不過顯然他的注意力還在馬漢那邊。

一個海軍部的年輕軍官突然舉起了手:

“可是教授,你前面列舉的那些海權強國,他們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幾百年,我們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啊。”

另一個留著小胡子的軍官也跟著說道:

“是啊,就像您之前所說的,世界已經幾乎被他們瓜分殆盡了,可我們連一場現代海戰都沒打過,沒有任何機會啊。”

“尤其是大洋彼岸的日不落帝國,他們的海軍太過強大了,和他們一比,我們簡直像是一幫臭要飯的。”

其他人跟著紛紛附和,交頭接耳。

羅斯福一手拿著煙鬥,另一只手托著下巴,眉頭緊鎖。

“你們其他人還有持相同觀點的嗎?”馬漢環視了下面一圈。

大部分軍官的神情,表明他們是認同這個看法的。

卻冷不防一聲不易察覺的冷笑從座位的最後排傳了過來。

馬漢將目光投了過去。

他發現發出冷笑的是一個華人。

這個華人坐在羅斯福副部長的身邊,不知道什麽時候進來的。

教授來了興趣。

他沖著陳劍秋招了招手:

“最後一排的這位先生,您是怎麽看這件事情的呢?”

前面的軍官都轉過頭去。

他們驚異地發現後排多了一個華人。

這些軍官中有人認識他,知道他是羅斯福的朋友,不過這並不影響軍官中的大部分人對陳劍秋都沒什麽好感。

他們認為這個華人不過是走了狗屎運,發了點財,一副暴發戶的模樣。

這些人根本不認為他能會有什麽獨到的見解。

因為在太平洋的另一頭,這個人的故國,三年前剛經歷了一場海戰的慘敗。

陳劍秋見眾人看向他,便指了指自己:

“我嗎?”

馬漢點了點頭:

“我看您剛才笑了下,所以想聽聽您的見解。”

馬漢的話引起了一些軍官的不滿。

你一個旁聽的華人有什麽資格笑?

“你笑什麽?”一個大胡子軍官粗聲粗氣的對著陳劍秋問道,“這裏有你笑的份?”

這人在海軍中資格比較老,連羅斯福的賬都不太買,更何況是這個平時自己走在路上都不會多瞧一眼的華人呢?

陳劍秋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

“我上學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類同學。”

“他們上課從來不預習,但是又對老師講授的課程堅持自己的‘懷疑’態度,美名曰思想獨立,是吧,馬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