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爵制(第2/2頁)

比如秦昭襄王時攻打趙都邯鄲,武安君稱病不行,秦王便派遣五大夫王陵為主將。

只是如今隨著秦與六國的戰爭不斷,許多高爵者應勢而生,導致五大夫這一級別的爵位已經不如往昔。

在地方上,這一等級的爵位,可以從鄉嗇夫到縣的各級主官副官,甚至是郡府的吏員都能擔任。

當然,郡守這種兩千石級別是不行的,那需要更高一層的爵位。

自此往上,便是第十級左庶長開始,一直到十八級大庶長。

這九個級別的爵位大都以庶長為名,其實質類似於封建時代的“卿”這一層次。

屬於秦國真正的精英階層。

他們在軍中從裨將軍到大將皆可擔任,只是這些位置數量有限。大將只有一人,裨將軍也只有數個,若是高爵者太多的話,就只能由高到低排列,最低級的左庶長經常只能去當校尉。

這也是之前桓昭一直想直升右庶長的原因,在秦國只有爵位足夠高,才能獲得更高的職務。

在地方上,兩千石的郡守再到中央的九卿,都是“卿”這一爵位階層活躍的舞台。

而再往上,則是第十九級關內侯和二十級徹侯,他們屬於最頂層的“侯”級爵位。

兩者的區別。

關內侯,言有侯號,而居王畿,無國邑。

徹侯,其爵位上通天子,有封國。

自此秦國爵位上下分級。

侯、卿、大夫、士,一層壓一層,上下等級森嚴,貴賤尊卑一目了然。

軍功拜爵,是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的基礎,所以對頒賜爵位十分的重視。

卿級以下的爵位還不算太過重要,直接由所屬軍隊就能完成所有程序。

但卿以上就不行,他們能擔任郡守、九卿,各府長吏,實在太過重要了,其升遷必須要上報到中央,經過專門的評議批準才行。

所以李信此番立下大功,不管是督造巨砲攻破薊城,還是追擊燕軍繳獲豐厚,他都暫時不能得到相應的獎勵,要耐心等待鹹陽那邊的決定。

秦軍大帳,諸將議事。

辛勝等裨將軍都在恭賀李信立下大功,言辭間不乏羨慕和欽佩。

李信站在帳中,面對諸位同僚的誇贊,他帶著笑,微微頷首。

這幾日他所享受的榮耀已經太多了,甚至軍中士卒都在議論他率軍轉戰數百裏,如鷹擊長空飛騰天地,暗暗將其稱作“飛將軍”。

諸般贊譽之下。

李信原本被王翦壓制的本性,再次復蘇了。

特別是當看著昔日的老對頭羌瘣,如今連看都不敢看他。

李信飄了。

他的心在極度膨脹。

看著主將位上,那捂著絹帛,不停咳嗽的老將軍。

上將軍,老了。

這一刻,李信的心中有一個聲音響起。

不停地呢喃著。

彼可取而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