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陽夏(第2/2頁)

涉間淡淡道:“陽夏城小,遠遠比不上淮陽、項城之類的大邑。吾等只需緩緩臨城,屯駐城外,砍伐樹木制造攻城器具,待到器械制造完畢,再攻此城池便是。如此,方為攻城正道,何須冒險突襲。”

趙佗微微頷首。

黑臀這小子的腦袋還沒有轉換過來,還是延續著以前他們五千人橫穿楚地的思維。心裏想的盡是詐城、突襲等手段。

但他忽略了,如今趙佗麾下已經不再是五千人,也不再是一支深入敵境沒有後勤輜重的孤軍,而是擁有齊備的運輸補給,大量的隨軍工匠、民夫的兩萬大軍!

面對陽夏小城,何須犯險突襲,以正兵臨城,堂堂正正便可將其拿下。

更別說……趙佗腦海裏想到隨軍輜車上那些早已打造好的金屬部件,屆時只需伐木為架,很快就能組裝出一架架攻城巨砲。

區區陽夏小城,能敵此物否?

……

秦軍大營以南二十裏的陽夏城。

城墻上,楚軍守將逢侯儀看著北邊方向,憂心忡忡。

雖然時值夏日,天高氣熱,黃昏之時亦是萬裏無雲,但逢侯儀總感覺那裏有一片黑壓壓的烏雲正在凝聚,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秦軍來矣。”

作為秦軍南下路上的第一個擋路石,陽夏城中的楚軍卻只有五千人。

並不是說令尹項燕對此地不重視,而是因為楚國的動員能力實在是太差勁了。

哪怕在王翦誓師時,楚國的間人就將秦軍伐楚的消息傳了回來,他們足足有近兩個月的時間準備。

但到了如今,楚國也不過聚集起十五萬左右的戰卒和近二十萬民夫罷了,這就已經是楚國的極限了。

秦國的類軍國主義體制,一道命令,整個國家從上到下便如精密機器一般快速運轉,效率極高,無絲毫拖沓。

秦王政說要六十萬人,就有六十萬人,說要五百萬石糧食,那就有五百萬石糧食。

相比起來,楚國古老的體制,效率就顯得十分低下。

楚國的常備軍主要有駐紮在楚都的“左、右二廣”,約兩萬人左右,類似於秦國的“中尉軍”。

上一次李信伐楚,楚王將右廣交予項燕,在前線對敵,故而壽春城中只剩一萬人左右,後來又派出五千人去押送俘虜,沒想到半道上被趙佗殲滅,整個壽春便只剩下幾千軍卒,這也是楚王負芻嚇得神魂皆顫,連忙讓人召項燕回軍的原因。

戰後,嚇破膽的楚王負芻忙征召了一萬多人,將左、右兩廣的常備軍補齊,讓壽春城重新擁有了兩萬兵力。

這一次秦軍伐楚,楚王負芻出於害怕的心理,將這兩萬常備軍握的死死的,全留在壽春,一個都不給項燕。

故而項燕只能另想他法。

除了楚都左右兩廣的常備軍外,楚國的常備軍還有各縣邑的縣師,也就是地方部隊,境內的城邑一般有幾百至一千人,邊境地區可能在一千到兩三千人。這一次項燕征召了部分縣師參戰,但還是不夠。

楚軍主力,主要還是得依靠各地貴族的私卒,那些受到封君征召的楚人。

只不過這些貴族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傾心支持這一戰,有些家族出兵多,有些家族出兵少,糧秣輜重更是看個人心思提供。導致楚軍不僅戰鬥力堪憂,就連人數和後勤也上不去。

偌大的楚國,甚至還比不過長平之戰時,動員了四五十萬兵力的趙國。

在這種楚國兵力明顯不如秦軍的情況下,令尹項燕很明智的將有限的兵力收縮在淮陽、平輿一線,至於陽夏這種小城,他只能放棄。

故而作為陽夏守將的逢侯儀就很憂心,面對幾十萬秦軍來勢洶洶,他有心棄城逃跑。

但未戰先逃,恐怕就算逃回去了,也要被令尹以軍法處置,斬首示眾。

但若是不逃,想到即將兵臨城下的秦國大軍,他又提不起戰意。

好在,就在這危難之時,有一批特殊的人自南而來,主動入城求見,願助楚軍守城。

逢侯儀轉身,看向城墻上那幾個身穿粗布褐衣,腳踩跂蹻(qí jué)的男子。

他們正指揮著工匠,將來自墨家的特殊連弩車安放在城墻上,進行防務布置。

“鄧陵先生,有先生及諸位墨者相助,逢侯儀心中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