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博浪沙(第2/3頁)

張良含笑而飲,口中道:“項氏一門忠烈,項公父子為國死難,抗暴秦而亡,張良十分佩服,當敬項兄一杯。”

項梁應和了一句,舉杯而飲,緊接著又敬了旁邊的公孫信一杯,再加上項纏的適時搭話取樂,整個宴會表現十分的和睦。

雖說秦法禁止高爵以下私聚飲酒,但能管住的只有黔首,稍微有點權勢和地位的地方豪強都不會放在眼中。特別是在這山東諸侯故地,貴族老爺們世代喝了幾百年的酒,你秦人來了說不準喝?誰聽你的。

項氏乃下相的地頭蛇,在本地勢力不算小,偷喝點小酒,甚至庇護幾個逃犯在家中,並不算什麽難事。

雙方觥籌交錯之後,張良便問起項氏近況,當聽說項渠之子項籍已經染病身死後,不由惋惜感嘆。

公孫信也在一旁嘆息道:“唉,我聽說項渠將軍之子少年勇武,亦是未來將才,沒想到中道夭折,讓項渠將軍這等忠義之士絕嗣無後,真乃蒼天無眼啊。”

項梁和項纏兩人對視一眼,附和感嘆了兩聲,便將話題轉了個方向。

項梁目視坐在下首食案,正大快朵頤啃食著肉骨的異族武士,特別是其中一個高大壯漢。

不由驚異道:“我之前聽說子房和陳君等人在代地聯合代王嘉抗秦自保,後來代國被秦將趙佗所滅,代王嘉和燕王喜落入秦人之手,陳君也被趙佗殺戮,子房與公孫兩人從此消失無蹤,沒想到竟然是跑到海東之地,還得了這五位異族勇士的效忠。”

公孫信笑道:“這多虧了子房神機妙算,若不是他提前看穿了趙佗誘敵之計,帶我提前離去,恐怕我們兩人也和陳君一起落在趙佗手中了。唉,可嘆那代王嘉不聽子房之言,否則代國雖小,但有匈奴外援之下,坐守代城要塞,絕不會輕易被秦人拿下。”

“正是如此,六國強盛,待甲持戟之士何止百萬,只要肯聯手抗秦,重用義士,安能有今日下場。只可惜六國之君都是短視昏庸之主,不聽忠臣義士之言。就像楚王負芻,若不是他猜忌我父,信用奸佞,楚國何能落到今日的地步啊。”

項梁對此深以為然,一番感慨後,又問起張良等人在海東的經歷。

得知張良等人在逃出代地後,見四方皆是秦軍圍堵,齊國又不歡迎他們這些五國之人,便隱姓埋名,往海東而去。

恰好那時候秦將李信正在征伐遼東,擊破了當時侵占遼東之地的獩貊、朝鮮等異族軍隊,雙方之間已經是結下了仇恨。

獩貊的君主滄海君聽聞張良兩人是反秦的六國貴族之後,便以禮相待,贈予武士護衛,並將他們引薦給朝鮮王箕否,使得他們也得到了箕氏朝鮮的支持,在海東混出了一些名頭。

“滄海君和朝鮮王承諾,只要九州之地大亂,我六國之士能夠復起,攪亂秦國,他們就趁機出兵遼東,擊破彼處的秦軍,為吾等分擔壓力。”

公孫信拋出了一個有用的信息,讓項氏兄弟眼前一亮。

雖然獩貊和箕氏朝鮮,都是塞外小邦,兵力沒多少,但有他們牽制遼東秦軍,也算是對反秦之業能起到一些作用。

但想到當今形勢,項梁便苦笑道:“秦國皇帝用趙佗的建議,在秦軍滅齊回程之時,攜大勝之威將韓、魏、齊三國宗室貴族盡數擄掠到關中監視,使得這三地反秦力量大減。而且皇帝還修建了一座六國城,光聽名字就知道早晚要將剩下三國的宗室貴族也一起抓進去,估摸著也就在這一兩年。如此情況,哪還有什麽攪亂秦國的機會。”

“六國,恐怕難復啊。”

項梁嘆了一聲,拿起酒杯自顧往嘴裏灌去。

公孫信皺眉道:“只要皇帝死了,那就還有機會。”

項梁和旁邊的項纏一起驚愕相視:“皇帝死了,這怎麽可能。當今皇帝正當壯年,看他的模樣,不說能活過那個天殺的秦昭王,再活十年應該沒問題。到了那時候,我項氏一族早就在被關在六國城裏了。”

公孫信還想再說,卻看到張良正冷冷盯著他,立時醒悟,閉口不言。

張良這才說道:“公孫所言,乃寄托於上天。吾等聽說那皇帝權欲心太重,天下大小之事盡數要向其稟報,一人獨攬朝政之權,宮中又盡藏六國美人嬪妃,如此操勞之下,說不定一日暴死也有可能。”

項氏兄弟搖頭苦笑,只覺得張良等人將希望寄托於上天讓皇帝暴死,未免有些可笑。

眾人又相互交談了一會兒,宴席散去。

項梁讓族中子弟引張良等人去相應居所,臨別之前,他鄭重道:“子房和公孫在我項氏盡管放心,絕不會有一人泄露消息出去。”

“多謝項兄。”

張良行禮相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