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一章:喜訊(第2/3頁)

當然想象只是想象,趙佗的目光很快就從這場朝廷官員的變動中收了回來,認真幹起了他的工學大事。

秦始皇三十一年的下半年,他的心思基本都放在了興工學一事上。

相比一個兩個的單純科技,興工學,為秦國打造一個系統的培養人才的體系更顯得重要。

根據趙佗的設計。

這個工學招收的學室子弟,主要是工匠群體。

不限制年齡,不限制爵位。

只要是工匠,通過考試之後,就有成為工學子弟的資格。

趙佗不限制爵位的理念一出來的時候,引來一些人的反對。

他們舉例說秦國一向以爵位為尊,就連文法吏的學室子弟,都有父輩的爵位或是官職的要求。

若是工學不限制爵位,那豈不是和國情不符,與商君“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的原則相背離嗎?

甚至就連章邯這個少府丞也感到擔憂。

他建議趙佗不如讓無爵位的工匠需要考試才能進入學室,而有爵位的工匠子弟可以免試入學,如此就能保留有爵者的特權。

反正工匠中有爵位的並沒有多少人,對於大體上並無影響。

趙佗對此嗤之以鼻。

他趙佗之所以要興工學,正是為了以此為開頭,慢慢撬動軍功爵制。

若是橫加一個爵位限制上去,那和沒改有什麽差別?

這事情和有爵工匠的數量沒關系,純粹是原則問題。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此古之賢良者皆不問爵位出身。我大秦向來唯才是舉,更別說是這需要專業技術的百工了。”

“在我這裏,只看才能,不看爵位!”

趙佗態度強硬,憑著自身的威信和手中的權力,強勢將所有異議的聲音壓了下去。

如果連一個工學都壓不住,那他還談什麽改革大秦?

在趙佗的設計下,秦國的工匠想要進入工學,成為工學弟子,需要通過三道考試。

一是識字,這是最基礎的東西。

進入工學要學習系統的物理和百工知識,畢業後還要做各地分管百工的官吏,不識字怎麽能行?

所以識字是硬性要求,好在秦國有物勒工名的制度,大部分工匠多多少少都認識一些字。再加上如今紙張在各官署普及,雕版印刷術同樣在日常使用。將李斯、趙高等人撰寫的《倉頡篇》等識字課本印刷後下發各工署,讓工匠們擁有學字的機會並不困難。

識字之後,第二道考試就是數術。

數學在物理和百工上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通數術,根本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工匠,所以這個考試很有必要。

至於第三道考試,則是實操。

趙佗要的可不是脫離了實際的理論人才。

想要進入工學,那都必須能做出一定數量的器具才行。不管是踏碓、石磨還是冶鐵,亦或者其他器物,反正這些工匠手上總要有真功夫。

這種能識字,算術好,還會實操的工匠,在通過各工署報名後,就可以參加少府舉辦的工學考試。

一旦通過考試,他們就能從崗位中脫身,進入工學,學習裏面的各種知識。

據說工學的教材之一,是源自神書《公輸殘卷》改編的《物理》一書,讓無數工匠聞之便呼吸加速,渴望至極。

而工學子弟在工學中通過相應考核後,就可以外放為各地的工師等官職。

這些職位不高,屬於小吏級別,但已經是擺脫了普通的工匠之身,完成了階層跨越。

甚至比軍功爵還更吸引人。

畢竟你在戰場立了功升了爵,回到家鄉還不一定能當小吏啊。

工學制度一出,頓時讓無數工匠趨之若鶩,奉少府趙佗為聖人。

當然,若是在相應時間和限定次數內不能通過考核的學室子弟,就會發回原籍,打回原形。

總體來說,工學制度算是公平。

趙佗給了這些工匠上升的機會,但能不能完成階層跨越,就看個人本事了。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屬於是唯賢能者為官吏的範疇。

所以當趙佗的工學制度上報給皇帝的時候,並詳細解釋了一番後。始皇帝對此是沒有意見的,甚至有些期待趙佗這個嘗試的結果。

一直到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春天。

趙佗籌辦的工學在通過重重考試之後,正式招收了第一批子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來自南方越地的使者,為秦國朝堂送來了一個大好消息。

秦將馮無擇率大軍突襲閩越成功,逐閩越王無諸,占據閩越之地。

馮將軍,又打下了一個越國!

始皇帝在秦宮中收到了這個消息,大笑三聲。

雖然他對馮無擇在信中說自己重病的消息有些不悅。但皇帝還是命人傳告下去,通告全國,以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