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263 留鄉亭

王葛將兩世的職業假笑經驗發揮到了極致:“護目用。有時專注制器,很累眼。”

王恬把寬布帶往眼上一蒙:“是這樣嗎?咦?還有四個布鼻,我知道了,是用來穿繩的。”

“嗯,是。”

行囊那邊還掉出一個,司馬沖拿著過來,一邊彈掉沾的土,每彈一下,王葛的牙都暗暗搓一下。同樣的,他把布條往眼上一蒙:“白天睡不著也能用,寬度、長度都剛好。”

王葛心中有個小王葛不斷捶自己胸膛,余光察覺桓真在盯布條,她索性道:“郎君們喜歡,就拿去用。”

桓真果然問:“那你還夠用麽?”

王葛維持著假笑望向他:“夠。”

已經這樣了,不如大大方方,一人送一個。

屋舍的裏間堆滿雜物,跺死兩只鼠後,裏屋被司馬沖和王恬鬧騰的全是塵土味。

桓真去找亭驛,扛回來一床被子、兩捆稻草。“確實又有傷兵來望月亭,被褥、草席都得留給傷兵用。”

王葛把草鋪平在地上,說道:“有幹草就很好了。”

被子也少,桓真和王恬湊合蓋一床。明天得早趕路,王葛鋪好草,三個少年回外屋躺下。兩個屋是用草簾子隔開的,草簾只有半截,跟沒有差不多。不過出門在外,幾人年紀也都小,沒必要忌諱啥。

桓真並不因周圍住滿了兵就放松警惕,外屋門被他留了條縫。他提出件事商議,聲音稍高,讓王葛也能聽清:“明天我們過江後,還要路過三岔亭,照這種情形,路途肯定擁擠不好行,江船或許也都征成戰船。我建議勿等早食了,寅正就出發,如何?”

倘若他猜的對,戰場在蕭山,那富春江就是雙方的水路樞紐。三岔亭的位置也特殊,在吳興郡內,北接新安郡與吳郡,東靠江河,若別郡往會稽郡輸送兵力,一定會爭奪三岔亭和富春江兩岸。

王恬:“我聽桓阿兄的。”

司馬沖:“嗯。”

王葛:“我也沒問題。”連日騎馬,身體怎可能沒問題,但她拼的是自己的前程,只要死不了,就必須克服!

說是寅正出發,但四人寅初就都準備好。因為要減輕馬匹負重,每個人的行囊都很簡單,王葛盛刀具的篋笥頗沉,由桓真背負。去馬廄,棚內的馬都滿了,他們的四匹坐騎挨著,都還算精神,共享的食槽內有未吃完的草料,桓真吹亮火折子照,水槽內的水也不臟,可見亭驛並未因戰馬增多疏忽照料。

馬蹄急促,星光斜鋪,壓低至前路的盡頭。

“駕!”

又出發了。

《漢書地理志》中,關於蕭山的記載為:余暨,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莽曰余衍。

經桓真解釋,王葛知曉其意為:蕭山在會稽郡的余暨縣境內,潘水從蕭山流出,由東入海,到了莽朝時,余暨縣改名為余衍縣。

余暨縣也好,或余衍,都成為歷史,在吳國黃龍元年,又改為永興縣,此後一直未改。

王葛很喜歡聽這些地理知識,地理中包含著歷史變遷。虎頭和她說了,清河莊就請了一位講解《地理志》的紀夫子,本來講幾次學就要離開的,結果學童們齊齊拜倒在紀夫子精舍前,感動了夫子,才多挽留一段時日。

“桓郎君是將《地理志》通篇背下來了麽?”

“對。這次去玄菟郡是絕好機會,可將山水一一對照。”

“若有閑時,我能向郎君請教《地理志》麽?”

“可。”

王葛開懷不已,當身處實際地域中,自身只感渺小,是很難將路過的郡縣、山水,跟前世學到的地理知識重叠掛鉤的,何況她地理、歷史都不好。

馬不能持續快跑,天大亮後,四人到達野亭“留鄉亭”。馬補充草料,四人一邊看亭吏忙活,一邊商議接下來的線路。

盡管線路是早定好的,但每行一處,必須由上段路線實際所遇總結經驗,看需不需要調整後面的路,跟不能紙上談兵是一個道理。

確實如桓真預料,天初亮時,官道上就有運送物資的車往望山亭方向駛,又行了一段路後,便遇到徒步的兵卒了。四人得時時讓道而行,遇到大量步兵時,盡管對方也有認為他們四個有急事先行讓道的,但他們豈能不管不顧縱馬而過,揚起塵土嗆那些保家衛國的勇士。

一點點的耽誤,現在是比最開始的計劃提前一時辰到了留鄉亭,但再耽誤下去,甚至渡江時難尋船,說不定天黑前到不了三岔亭。

桓真低聲道:“大量兵卒返回郡地,我觀察他們神色,除傷重者,不見頹喪。這是好兆頭。”

司馬沖:“戰爭要結束了?”

王恬:“這有什麽稀奇,逆賊全都不經打!”

這時亭吏從馬廄出來,四人息聲。亭吏問:“諸亭佐,路上可要帶些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