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問(第2/3頁)

所以,越是年輕的人,在官場上身居高位,越要低調,越要謙和,越要忍讓,越要能耐得住寂寞。

有些事情,急不得……

正因於此,一時風頭無兩,連升三級的項文曜,在當上吏部侍郎以後,反而沉寂了下來,整一年的工夫,基本上見不到他在朝堂上說話。

正因於此,素以敢言直諫,不撞南墻不回頭而著稱的李實,在以出使瓦剌之功而被擢入內閣之後,成了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木頭閣老。

但是須知,身在其位,當謀其政。

在朝堂之上,若是僅僅低調沉默,說不準又會被人當成軟柿子,彈劾屍位素餐,德不配位。

所以,一方面,他們需要低調,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實打實的政績壓身。

現在,機會來了!

毫無疑問,整飭軍屯,對於朝廷來說,是一件重大的政務,一旦辦成,那麽,就是實打實的政績,這恰是項文曜和李實二人急需的。

而且,有於謙這麽一個七卿重臣頂在前頭,他們只需好好辦事,多余的壓力,自有於謙頂著。

更妙的是,歷來但凡是這種能夠傍身的政績,基本上都是要得罪人的。

就如周鑒,他為何能夠聲名鵲起?

還不是因為不畏“權貴”,連工部尚書之子都敢秉公執法。

但是,得罪人往往是有風險的,在根基本就不夠穩固的情況下,若是得罪錯了人,仕途立時走到終點都有可能。

然而這次不一樣,清查軍屯,觸動的是勛貴和邊將的利益。

要得罪,得罪的也是武臣。

當然,話說回來,大明的軍屯廢弛至今,儼然已經成了一大塊肥肉,要說裏頭只摻雜了武臣的利益,文臣絲毫都沒有動,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誰叫一場土木大戰,文臣上上下下被徹底換了大半呢。

原本和勛貴交好,在邊境軍屯當中有所牽扯的重臣,都栽在了土木堡,新上任的老大人們,方才一年多的工夫,哪來得及伸手。

文臣和勛貴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文臣是生時榮華,一旦人死了,那麽門庭也隨之敗落,直到有新的後輩再進入朝廷。

但是勛貴不一樣,勛貴死了,爵位仍在,多年因各種姻親關系積累的人脈還在,自然,利益也就還在,所差別者無非大小而已。

所以,這次清查軍屯,毋庸置疑,觸動的必然是勛戚武臣的利益。

大明文武涇渭分明,若是這幫武臣敢因此而針對他們,那麽,自有文臣的大佬出面擋下。

對於項文曜和李實來說,簡直沒有比這樁事情,更為他們量身定做,能讓他們倚為立身之本的事了。

所以,可以想見的是,到了兵部之後,他們必然同樣會全力以赴,幫助於謙將這件事情辦的漂漂亮亮的。

從在朝堂上力挺於謙,到精心配置兵部的侍郎,郎中等官員,只要稍一細想,便處處可見天子對此事的重視程度,幾乎可以堪稱是給了能夠給的最大支持。

所以,想要阻撓這樁事情落實下去的人或者府邸,自然也是要好好的掂量掂量……

如果說這場朝會上,還有什麽遺憾的話。

那就是某朱姓閣老逃過了一劫,作為在朝堂上率先掀起黨爭的急先鋒,經過這場朝會,朱鑒在朝中的名望聲譽已經一落千丈。

從一個為朝廷赴湯蹈火,孤身深入敵營迎回太上皇的有功之臣,變成了沉迷官位,依仗功績只知爭權奪利的小人。

雖然明知道內閣最近的事情只是一個導火索,但是,還是有老大人忍不住將怨氣發在朱閣老的身上。

要不是他一天天的在內閣和俞次輔嗆聲,天子也未必就會在這個時候,出手收拾吏治。

官場之上,誰家沒有個末學後進,門生故舊,在官職出現空缺的時候,向朝廷直接舉薦,一向是老大人們提攜後輩最好用的手段。

但是如今,因為你朱鑒的一己之私,讓吏部拿到了被舉薦官員年考之權。

如此一來,老大人們之後再舉薦人才,自然是要慎之又慎,畢竟,一個弄不好,說不定好心辦了壞事,舉薦反而害人。

更不要提,如今天子對此事如此重視,雖然嘴上不說,但是未必在心裏就不會記一本賬,牽連到舉薦人之後的仕途。

所謂墻倒眾人推,盡管,黨爭是朱鑒掀起的,但是牽連到舉薦之人的卻是於謙。

但是,老大人們不管,就怪朱鑒一個人!

畢竟,於謙背後站著那位,如今可不好惹,所以,只能讓朱閣老來承擔這一切責任了。

反正,也沒冤枉他!

於是,下朝之時,朱閣老明顯感覺到,有不少人在背後議論他,而且望著他的目光,都帶著輕蔑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