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百姓吃食之事,拜托了(第2/4頁)

不,不是只手遮天,而是東家本就是這大明的天。

明白大明目前形式的李秀才,很容易就能想到,在太子殿下薨逝後,極其有可能,東家就是這大明皇朝的繼承者。

“這番薯吃起來帶著甘甜,相當不錯。”朱元璋幾口就將一個番薯給吃完,而後笑著說道。

“今日晚膳,孫兒就給爺爺安排紅薯,馬鈴薯,玉米全宴吧。”朱英回道。

朱元璋聞言極為意動,正欲開口答應時,余光正好掃過這些糧種,微微一頓道:“便是算了吧,咱吃就吃個新鮮勁,這些糧種還是盡早種植的好。”

“早些種植,也能早些分發出去,咱爺倆吃這一頓糧種,對於百姓來說,那便是活命的機會。”

朱元璋有些感嘆的說道,本身他也不是一個貪圖享樂的皇帝。

朱英聽到這話點點頭,向老爺子說道:“爺爺,孫兒這些麾下都是會種植的,便先找個地種下,過上幾月,就可以大規模發放糧種了。”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這些面前的作物,稱之為整個大明現如今的珍寶都不為過,日後將會有無數的百姓因此而活。

他也沒急著跟大孫說將會以他的名義進行,現在的糧種不多,種植一季後,便是大孫名滿天下之時。

在朱元璋的心中,甚至早就想好了如何傳播大孫名聲的法子。

這些高產作物都到了,朱英這些時日以來,也逐漸的摸清楚了老爺子的性格。

或者說最為主要的,便是老爺子對自己的態度。

晚膳過後,朱英就在書房裏,開始討論起諸多學堂的開辦事宜。

在這第一批開辦的學堂,便是農學堂。

說是學堂,實則是相當於後世研究院的概念,為大明真正的官署,同樣有品級官職。

想要大明真正的富裕起來,糧食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馬鈴薯,番薯,玉米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是可以緩解饑荒被餓死的現象,但其他小麥,粟米,水稻都是不能放下的。

其中這些農作物的關鍵,還有化肥。雖說化肥一下子研究不出來,但終歸也要開始研究不是。

其次就是匠學堂,用以大明的規劃建設,工學堂用以大明的工具設計使用。

還有單獨的火器學堂。

這是真正意義上,大明將對火器的研究,形成一條完成的學科,火繩槍的後續開發是一方面,更多是包括大炮在內的相同研究。

火炮,火藥這些也是不可缺少,朱英清晰的認知,單獨的火繩槍不是無往不繼的武器,譬如攻城,水站,這些自然得需要大炮才行。

醫學堂倒是沒有天大的必要,直接對太醫院,署進行改制就好了。

國子監裏,也可以增加這些有關學問的老師和分類。

唯有這般才能真正的將整個大明的綜合國力提升起來,從多個方面出發,而不是一味的研究火器,只想著不斷擴大疆域。

“你這些想法,咱很欣慰,咱能看出大孫你雖然也和咱一樣,想著收服疆土,但對於內政這塊,也沒有放松。”

“你說的這些,咱都準了,到時候你跟戶部那邊對接一番,看有什麽需要的,或者辦在哪裏都行。”朱元璋眼睛眯起,剛剛有些吃撐,說完後喝了口茶水。

“這些事情孫兒心中已然有了章程,唯有在農學堂這塊,孫兒還想向爺爺借上一人。”朱英回道。

“哦,大孫想要誰。”朱元璋有些好奇的問道,一般人顯然大孫直接就召過去了,能夠特意說出來,顯然有著其他的幹系。

“爺爺,是五叔。”朱英直接回道。

周王朱橚是藩王,可不是隨便就能滯留,按照朱元璋之前的安排,藩王都有自己的藩地任務,也不能隨意離開。

藩王的一切事宜,必須要通過皇帝的允許才可以,所以朱英才特別說道。

聽到關於老五朱橚,朱元璋也不意外,雖然老五有些不務正業,不過醫術這些確實不錯,自己將其禁足時候,老五就一直潛心寫書。

這和老二朱樉完全不同,性子更加沉穩一下。

關於老五和馮勝的事情,朱元璋曾經猜忌過,不過現在看來也沒太多的問題。

主要還是如今大孫回歸有了變化,曾經立下功勞的武將們,又有了新的作用,所以對於武將這塊,朱元璋目前的心思也淡了很多。

“大孫既然覺得老五不錯,那咱就給他說上一聲,讓他先跟大孫把這個農學堂開辦起來,至於藩地。”

“哼,就他那心思都去了醫書裏,藩地有他沒他也無甚區別,便就讓有燉孫兒去處理吧。”

朱元璋直接一錘定音,反正就算老五回藩地,還是整那些花花草草,不如跟大孫幹點正事,真要有所成就,也算是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