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把機會留給年輕人(第2/4頁)

並且這些軍事學院畢業的學子們,或許打仗的經驗沒有他們多,但是個個都識字,懂戰術,統軍的能力比這些大字不識的文盲統領,可差不到哪裏去。

說到底,朱元璋當年是農民起義,跟著他打天下的這些將軍們,多數也是社會底層,只是打著打著,就熟練了。

不過是隨著大明的建立,天下安定之後,階層的躍遷導致出現了暴發戶的心態,依仗著曾經立下的功勞而肆無忌憚,踐踏律法。

次日。

涼國公藍玉也只能是選擇入京求見太孫。

他作為淮西勛貴階層的領頭羊,在這個時候是沒有選擇的。

其實到了今天,藍玉心裏已經非常清楚,太孫不需要五軍都督府了,原本他應該是最大的刺頭。

只是被朱英幾番擺布後,也就生不出敵對的想法。

當然,這也跟藍玉和朱英的關系有關。

在藍玉的眼裏,太孫是自己的外甥孫,且又在外受了十年苦楚,他的行事,藍玉肯定要支持的。

並且因為太子朱標的薨逝,朱英就是藍玉唯一的選擇。

除了朱英,藍玉也沒有支持別人的可能。

先前朱英沒出現,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孫的時候,其實藍玉就有很大的意見,因為朱允炆跟他沒有任何血脈上的關系,他更覺得應該立朱允熥為太孫。

只不過從法理上說,呂氏已經是繼室太子妃,朱允炆也從庶出成了嫡出,且比朱允熥年長,立朱允炆他也挑不出毛病來。

朱英出現後,藍玉完全就是無腦支持了。

至於真假,那是完全沒有查過,就是支持。

藍玉帶頭支持,自然整個淮西勛貴集團全部支持,在朱英入宮之初,他就得到了最大的兩個勢力,朱元璋跟淮西勛貴階層的共同支持。

這也是呂氏在看清楚局勢後,讓朱允炆不要去爭的關鍵。

因為朱允炆是沒有娘家背景的,除了朱元璋安排的一些輔佐大臣,在朝堂中無任何其他勢力。

但是朱英有淮西勛貴集團,這個連朱元璋都忌憚的支持。

換句話說,即便是朱允炆真的被冊封太孫了,朱元璋也因為懷疑朱英真假而沒有冊封為太孫,那麽藍玉案就不可能發生。

因為就算有懷疑,朱元璋也清楚大孫需要保障,從而留下藍玉一系人馬。

這種情況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了又如何,不過是朱英發起一次靖難罷了。

而朱允炆面對淮西勛貴集團,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支持朱允炆的文官在這個時候能有什麽作用,靠嘴巴去抵抗大軍嗎,朱英可以大步走進皇宮裏,兵不血刃的拿走這朱允炆的皇位。

坤寧宮中。

藍玉和太孫相對而坐。

旁邊是郭忠煮茶。

茶水冒出升騰的熱氣,周邊的火爐帶來溫暖。

這二月份的天氣,依舊還帶著冬季的余寒。

“涼國公先前去真臘,遭了暹羅的埋伏,這番去阿瑜陀耶王朝,也算是順了心氣吧。”

“都是太孫的照料,我也沒曾想到這暹羅如此膽大包天,連我大明使團都敢襲擊。”

“暹羅是個好地方,只不過現在還不好下手,等北伐事後,對於南洋諸國,也該是有個安排了。”

“太孫的意思是……”

朱英笑了笑道:“南洋肯定是要歸於大明的,那裏的糧食比之湖廣都要更多。”

“這些年隨著對江南的高額賦稅,以至於蘇湖一帶多是改田為桑,以至於來逃避朝廷的征收,多地轉向以絲綢,棉紡為主的產業。”

“我那五皇叔,到今日都還沒回來,人現在還在湖廣呢,最近據說關於水稻又有了重大的發現,我只是讓人給他傳了話,都沒敢去催促。”

“現有言,湖廣熟,天下足,這跟我五皇叔的努力是分不開幹系的,可即便是湖廣,也沒南洋那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你可知道,去年安南一共運送了多少糧食到我們大明來嗎。”

藍玉只是武將,哪裏會去關心這些事情,便搖搖頭。

朱英笑著伸出三個手指。

藍玉遲疑了下,猜測道:“三百萬石?”

朱英笑著說道:“是三千萬石。”

藍玉當即倒吸一口涼氣。

三千萬石是什麽概念。

一石約一百五十斤,三千萬石則相當於四十五萬萬斤糧食。

現在大明一石糧食價格,約在一貫鈔左右浮動,換個說法,等於是安南去年向大明進貢了三千萬兩白銀的等價大米。

而在此前,大明一年的歲入,也不到五千萬兩白銀。

然而今日,不過小小安南,竟然可以供給大明如此之多的糧食。

要不是這話從太孫的口中說出來,藍玉絕對會認為是滿口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