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2頁)

“咱們大不了多找尋,多看看。”大娘這時也說道:“如今你二兄也回來了,有你二兄和你姐夫一起尋摸,總能給你找到合適的。”

“我知曉的。”三娘點頭。

感受到壓力是一回事,但顯然,三娘也不是那種願意將就的人。

待到這事說完,天色瞧著開始變暗起來,此時廚娘也按照吩咐,把做好的餔食逐一擺放到桌上來。

韓徹接到朝廷公文時,正好是孜然大面積成熟的季節,這次回來便攜帶了不少他在職田種植的孜然。

今日這餐桌上,便做了有孜然羊肉,孜然雞丁,孜然豬排等好幾道放了孜然的菜。

說起來,韓徹雖然早就給家裏寄回來了不少孜然,但因著孜然昂貴的身價,京城還不比柏州,能生產孜然。孜然經過商隊一運輸,本就昂貴的作價便還要昂貴數倍。

家裏一直就沒舍得拿出來做吃食用,除了祭祀時,祭品裏面放上些許,延長祭品的擺放時間,其余都是用作人際往來。

朝廷現如今也把孜然列為柏州每年都要呈貢給皇室的貢品之一,老皇帝時常還拿來嘉賞大臣。

韓家用孜然為禮品往來,既能拿得出手,也不會遭來不必要的麻煩。

畢竟那會京中這些世家大族都知曉,韓徹任職柏州刺史,這孜然還是他先在當地帶頭栽種,再做的推廣種植。

孜然做出來的菜特別香,但吃多也容易上火,家裏便沒敢給齊愈和齊悅吃太多,只讓他們嘗下味道。

不過大人在這方面便沒那麽多忌諱,一家子吃得甚為滿足。

韓徹還感嘆道:“待過幾年,胡椒便也能如孜然這般作為調味料去吃食了。”

“也不知曉這胡椒是何滋味。”齊五郎便道。

韓徹想了下:“辛辣味更重些。”

孜然跟胡椒雖然同屬調味料,但氣味上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孜然的側重點是在香,所以用做炒菜或者是燒烤,油炸上最能發揮其氣味。

胡椒的側重點則是在辛辣,功能性上比起孜然更廣。

對棉花推廣種植一事,老皇帝是非常上心的。韓徹才將棉花推廣的計劃文書剛呈上去,第二天他便在朝堂上提起這事。

早在柏州栽種棉花的盛名傳播出去後,有人眼饞這其中的高效益,於是便紛紛在其他地方試著栽種,結果引種效果非常不理想。

因此朝堂上,有大臣便不是很看好棉花的推廣一事,當時還曾言道:“桔逾淮而北為枳,鸐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2)

就是說有些作物它就只適合在故土生長,離了這塊土地,就會因為“風土不宜”,發生異變,或是產量低下,或是根本栽種不活。

但老皇帝顯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因為棉花原就是藩國外來的新作物,柏州屬實還算不得它的故土。

於是這才有了去年時,朝廷讓韓徹對棉花的栽種做了詳細的陳述。

事實也確實證明,之前棉花在各地引種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種植技術上,並不是純粹的風土問題。

然而棉花想要順利推廣,除了栽種問題,百姓的積極性也很重要。尤其是朝廷做大規模推廣種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來能讓棉花取代葛麻等織物,成為新的稅收征收對象。

韓徹便提議在擇選好的種植區域,可先實施鼓勵百姓自主參與種植,而非朝廷直接下發種植任務。

“凡擇選區域的民田,每戶分發五畝棉種,隨官府教導栽種。此五畝棉地,也暫且定為官府與民租佃,並雇傭其栽種。”

“待棉花成熟收獲後,再讓百姓自主選擇是要官府租佃的銀錢,亦或是自己繳納棉地的稅收。”

這就相當於把風險全都轉嫁到朝廷,百姓栽種棉花若是失敗,至少能拿到田租和栽種時的勞作報酬。若是栽種成功,百姓覺得棉花獲利更多,又能選擇按照官府要求,繳納對應的稅收便可。

所以等到韓徹一說完,馬上便有大臣站出來言道,韓徹此舉若是失敗,便是朝廷來承擔這其中的損失。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韓徹便道:“政在養民,而後民富國強。”

如今確實有很多的人都知曉棉花高效益,但更多的百姓別說未曾種植過棉花,以時下這種極為不便利的交通,閉塞的信息傳播,他們甚至都不知曉棉花是什麽東西。

若朝廷不能打消百姓因無知而產生的顧慮和擔憂,那麽明明本來是一項好的政策,最後很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韓徹道:“臣雖不才,但願接下此事。”

最難的棉花種植技術,已經徹底解決。初期還是擇選出最合適的區域去種植推廣,基本上是很難出現失敗的可能。

注1:出自王楨《農書·農器圖譜集之十九·木棉序》

注2:出自《周禮·考工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