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2/3頁)

韓徹是不可能一直留守在江南區域的,更不可能貿然越權去插手地方官府的事務。

不過只要官府肯推廣,必然就會有一些百姓將其制作出來,再試用一下的。

那麽只需這些農具的效果確實好用,想要在江南區域實現全面推廣,其實也不過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次運輸,前面的兩次轉運也都和上一次全段運輸試運時一樣。

從松州港口出發,行船三百多裏後進入到安州。

按照漕運改革後的新規定,安州之船不可入陰州,所以韓徹在安州這裏進行了此次運輸的第一次轉運。

眼下也正是各地需要將征收到的稅收送至京城的時段,不過韓徹之前在出發的那段路程中,就給工作組做了任務分配,安州今年的秋稅不僅早就已經運輸走了,並且船只都已經返程回來了。

轉運過後,就又繼續行船兩百多裏抵達陰州。

在這裏,韓徹接收到了比松州常平倉放糧時間更早好幾月的陰州常平倉交付過來的,又一大批土特產和手工制品。

同時,從松州常平倉那邊收來的一些土特產和手工制品,又被韓徹直接在碼頭,全部都以高於當時松州常平倉賬冊上所登記的價錢,開始進行大批量的拋售。

要知曉時下最難的就是運輸,故一些在松州極為便宜的土特產或是手工制品,一拉到其他沒法生產或產量極少,又有一定需求的府州後,價格往往都是很美麗的。

韓徹又並不是專門做生意的,所以他往外售出的價錢這塊對於陰州來說,可以稱得上一句物美價廉了。

這消息頓時就以極快的速度傳播了出去,陰州這地方的大商戶知曉後,紛紛爭搶著想要購買。陰州地方官府聽聞這事後,更是震驚不已。

“大人,他這不是公然行商麽?”這日,陰州那位王長史就跑去跟程刺史這麽說道。

“你可親自去碼頭看過?”程刺史就問他。

“未有。”王長史回道。

“那可有曾尋來購置過貨品的商戶,做仔細詢問?”程刺史又問道。

“也未曾。”王長史顯然並不在意這方面,還不當一回事的說道:“問與不問,他不都是行商了麽!”

“然,我這邊派人去仔細詢問過的。”程刺史就說道:“韓大人此次雖是行商,但卻算不得與民爭利。往後,你也切莫要再來與我說這事了。”

“大人,這是為何?”王長史著急又不解道。

“王大人,你可知道什麽是均疏平準?”程刺史已經開始有些不悅起來了。

對於這位王長史,程刺史頭一次覺得他這人著實是太不夠聰明了。

聽到點消息,他就只知道咋咋呼呼的跑過來告狀。卻連對事情做基本的調查也不去做,自己若是不將事情說透徹些,還反應不過來。

比如說這次的事情,想也知曉,韓徹就是再如何貪錢,他也不可能這般公然的以官身的身份,跑到他們陰州行商賈事。

至於均疏平準(2),最開始是針對於運輸能力太差進行的一場改革。

全國州郡那麽多,使得光是各地每年要呈給朝廷的貢品都是一批龐大的物資。

有一些物資是朝廷和京城以及北直隸區域加起來也沒辦法用完的,或是並不怎麽受歡迎的,於是朝廷就會安排人將這些地方要送來京城的貢品,運輸到就近又價高的地方售賣出去,然後再把賣得的銀錢,最終收錄到國庫裏去。

韓徹這次在想辦法改良常平倉時,就是想到了均疏平準。

於是,韓徹當時就跟太子做了這方面的提議。

再說韓徹這邊,他在陰州快速拋售一批松州土特產和手工制品時,也在安排人對陰州這邊呈送來的土特產和手工制品快速進行分類。

接著,韓徹將一批松州地區受歡迎又價高的物品整理出來,再安排已經進行完第二次的轉運置換後,目前空下來正準備返程回去的船只,將這批物品運輸回松州進行拋售。

在作價上,韓徹同樣是通過事先的大數據分析和管理,給予出一個指導價範圍。

只要是在這個指導價的範圍內,可由負責此事的官員視情況而自行做主。

畢竟以時下的條件,是沒辦法將各類物品的作價控制得太死的。也需要給辦事的官員一定的操作空間,讓他們能應對貨品在市場上的變化和一些突發事件。

哪怕負責這些事情的地方官員想要從中謀取利益,最後所能獲得的數額,其實也都會在經過朝廷所管控後的範圍之內。

至於剩下還未售出去的兩地土特產和手工制品,將繼續被韓徹用漕運隊伍沿著河道一路運輸至其他受歡迎又價高的州郡去拋售。

然後在韓徹借著這次運輸稅收和糧食,再順便沿著河道做一路的拋售下,等到漕運隊伍在含州進行完最後一次轉運後,隊伍裏除了有不少從各地換取來的,很受京城和北直隸區域歡迎又價高的土特產和手工制品不說,竟還收取到一筆比那些常平倉放糧時所售出得到的,多出不少的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