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章華台

當李然在安排所有的事情時,鄭伯也同時是完成了此次臨行前的告廟祭祀。

所謂的“告廟”乃是古代天子或諸侯在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時,前去祭告祖廟的行為。

在一應事情皆是準備就緒之後,李然便隨著鄭伯,子產一行,正式踏上了前往楚國的旅途。

這是李然第一次前往楚國,面對這個與中原諸國完全不一樣的國度,李然心裏總有些說不出的微妙感覺。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也不僅僅是因為楚王子圍的個人作派與其他的國君的風格是迥然不同的,也是因為楚國這個國度本身所孕育的意識形態,以及其別具一格的風俗文化的確是反差極大。

楚國與中原諸國的不相同之處,在這裏已勿需贅述。

而李然隨著入楚的隊伍,也不過就十來日,便已進入了楚國郢都地界。

讓鄭伯,子產等人都感到詫異的是,在他們入了郢都地界後,便立即看到了前來相迎的楚人使團。

而使團為首的,不是別人,正是伍舉。

“伍舉奉新君之命,特在此恭迎鄭伯大駕!”

楚國對鄭國的重視程度似乎很是不一般,而今他們不過剛剛抵達郢都郊外,王子圍便已派人前來迎接了。

不過,說來也實屬正常,畢竟鄭國與楚國的關系,向來都算是“還不錯”的。而且,鄭伯作為姬姓國的代表,前來楚國吊唁,那可謂也算得是給楚國長臉了。

或許就是因為這個,所以楚國才會對鄭國顯得格外的重視吧。

而鄭伯,當然對楚國的這種特殊照顧而感到“高興”。

於是,當即對前來相迎的伍舉言道:

“新君即位,想來國事也必是繁雜,卻還要特意派汝來此迎候,真是有勞了。”

“君上客氣了,此乃舉之本分罷了。”

“既如此,那麽還請大夫是於前方引路吧。”

盡管鄭伯對楚國,對王子圍這個人都沒有什麽好感,但現如今來到人家的地盤上,說兩句人家還愛聽的話,這顯然也是極有必要的。

李然在隊伍之中看著伍舉,臉上也不由浮現一抹淡淡的笑意。

別人或許不知,但是他心裏很清楚,王子圍之所以會如此重視鄭國使團,除了鄭伯本身的特殊身份外,其實想來也有他李然的原因在裏頭。

畢竟,王子圍意欲招攬他的心思,那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而王子圍如今突然變得這般的講道理,顯然是刻意為之的。

所以,也不排除大體就是在那特意裝點些門面給他李然看的。

伍舉在郊勞了一番鄭國使團後,便在前方帶路。

但是,在又走出一段路後,卻又突然是拐了個路口,選了一條並不是通往郢都方向的路!

要知道,而今他們已是身處郢都的郊外,按理此時他們應該火速趕往郢都吊唁先君的。

但伍舉如今並未急著帶他們前去郢都,反而是帶著他們去往了另一處所在,饒是鄭國眾人,這心中也都不由得一個“咯噔”。

鄭伯見方位不對,便趕緊是差了子產前去質問:

“敢問伍舉大夫,這是帶我等去往何處?”

子產當即是騎馬上前,並是趕上了伍舉並如是問道。

伍舉聞言,也不遲疑,立刻是轉過頭來,來到鄭伯車輿前並是下馬躬身,可謂是給了鄭伯十足的面子:

“回君上的話,前方不遠處便是寡君所建之章華台,寡君特命下臣迎鄭君及諸位前往那裏是休憩幾日,吊唁之事也並不急於這一事啊。”

章華台

一座象征著他們楚國意欲九合諸侯,吞吐天下,一座表達出楚王熊圍意欲招攬天下之士的天下第一台。

當然,現如今的鄭伯和子產,肯定是不知道章華台到底是一處什麽楊的所在,聽完伍舉所言,顯得也是有些懵逼。

心道這新繼位的楚王是不是腦子糊塗了,吊唁亡君這樣重要的事,豈能無故延後?

不過,他們轉念又一想,這些個楚人向來也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所以,他們不去按照周禮行事,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所以兩人只相視了一眼,對此也並未多言。

倒是跟在後面的李然,聽得伍舉所言章華台,心中當即泛起一番感慨:

王子圍始終還是走上了這條路,他的雄心壯志在這章華台內,不知到底是能留存多久呢?

要說起這後世被稱之為“楚靈王”的人,在李然所親眼所見的國君之中,絕對是屬於最有雄略的那一個。且其人所具備的,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體魄與雄心。

其人能夠自比齊桓公,意欲吞吐六合,一匡天下。

而從他繼位前的那一番表現來看,也足以是印證這一點了。

只不過,貪圖享樂又似乎是每一位君王都難以躍過的坎兒,特別是在這紛爭不斷的亂世。若君王還好上了這一口,那無疑是更會成為一種上至國君,下至臣民都會為之深受其害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