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暗行眾

慶封是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李然故意提及“稱呼”的用意。

聞聲,他也不再堅持,並是直言道:

“留老夫一命往吳國去,老夫便可將所知道的悉數告知於你。”

聰明如他,也當然知道“那些事”的價值幾許。

而在如今這當口,若能用這些事來保自己一條性命,顯然是最合理,也最為合適的選擇。

“但倘若,你不能承諾保全老夫的一條性命,那便恕老夫無可奉告了。”

說到底,慶封如今能索取的,不過就是與李然的一筆君子交易。

而所謂交易,那必定是有商有量,討價還價的。

面對慶封開出的價碼,李然倒也並未一口拒絕。

只不過,他又適當性的還了一個價:

“大夫如今身至囹圄,助大夫出逃吳國恐怕已是不能,但若是只論保全性命,然倒可盡力而為。”

李然之所以不敢打這個保票,一方面,是因為楚國與吳國而今乃是生死之敵,他若是幫助慶封出逃了吳國,那即便楚王對他是再信任,也不免會引來猜忌。

再者,召盟申地之會時,楚國所打的本就是緝拿齊國逆臣慶封的旗號。所以,李然倘若這時偷偷尋個機會放了慶封去吳國,那毫無疑問是擴大戰事的舉動。楚國日後豈不有了直接對吳國用兵的理由?

所以,他無法答應慶封出逃吳國的請求,只能在保全他性命這件事上盡力而為。

而慶封聽罷,卻是直接質疑道:

“哦?人言李子明手眼通天,有神鬼難測之術,呵呵,莫不是也只有這點本事?”

誰知李然一笑,卻也不忌,直接是與他道出了其中的原由。

“昔日,因吳王諸樊之死,吳國與楚國已成死敵,如今然若再幫你出逃吳國,兩國勢必會再大打出手,屆時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此絕非然之所願。”

是了,楚國與吳國剛剛停息的戰火,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然可不希望因為慶封去到吳國,致使天下再起紛亂。

而慶封自己其實也清楚,他如今既落得這般田地,能夠保全性命已是十分難得,想要全身而退,甚至是再去到吳國,恐怕只是天方夜譚了。

畢竟按照楚王的性子,即便不殺他,也決計不會如此輕易放他離開。

於是,他只得接受了李然的還價,並將信將疑的又多了一嘴問道:

“子明先生確有把握能保老夫一條性命?”

在這當口,由不得他不謹慎小心,畢竟事關他的腦袋。

李然當即答道:

“此事然會盡力而為,以如今楚王對然的信任,做到此事,該是不難。”

慶封很清楚,李然其實是沒有必要非誇下這個海口不可的。畢竟現在慶封乃是階下囚,這話說出來也由不得他不信。

果然,慶封聞聲當即點了點頭,面露思索之色。

他應該是在思考該如何與李然開口。

而李然卻不等他開口,徑直問道:

“大夫能在朱方城堅守如此之久,想必背後定是有人相助吧?”

“除了然已經知曉的魯國季氏,宋國華氏以及吳國,不知大夫的背後卻究竟還有哪些人?還請大夫能夠如實相告。”

為了挖出他背後這個勢力,李然可謂費盡千辛萬苦,如今真相呼之欲出,他又豈能忍得住心中急切?

然而慶封在思索一番後卻並未直接回答他,而是反問了一句:

“先生可知暗行眾?”

“暗行眾?”

李然聞聲,頓時眉頭緊皺。

他顯然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

慶封微微點頭道:

“暗行眾,原先乃是由各國的權貴所組成的同盟,早在周王室東遷之前便已經存在了。”

“只因當年周王室專橫跋扈,歷代周王又一代比一代更為昏庸,甚至是出現了像厲王,幽王這樣的昏主,比之夏桀商紂也毫不為過。”

“於是暗行眾便應運而生,由分封各國的執政權貴所組成,一方面為限制周王室的權力,一方面也是為各國聯合,互為求同存異,以期共贏之局。”

“一開始,暗行眾的力量極為強大,也極為有效的抑制住了周王室對於權勢的濫用。尤其是共和之時,華夏周邦發展迅速,天下可謂是一片悻悻向榮之景。”

“直至幽王時期,暗行眾與周王室的鬥爭卻是愈演愈烈,申侯作為暗行眾的首領,發動了一場謀反叛亂,甚至不惜引狼入室,將犬戎引入了中原,鎬京城破,並由此導致了周王室的迅速隕落,乃至東遷。”

“而這場叛亂,雖然暗行眾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因為原則上已是違背了其初衷,而周王室經此一役,國力日衰,暗行眾便成為了大家都極為一個諱莫如深的問題。而暗行眾本身,也不得不由此轉入地下。從此民不見聞,史不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