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李然的仁道

李然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在這幾年中,與李然有過交集的人,諸如羊舌肸,叔孫豹,子產等人,都曾給予了李然很高的評價。

智絕當代,信義守誠,得之可安天下。

即便是楚王,也從來都是對他不吝溢美之詞的。

而這,也正是他為何一定要將李然留在楚國的原因。

然而,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李然其實還有一個更為鮮明的特征,那便是“仁道”。

只不過,他的仁道,又與後世的儒學有所不同。

要說起這後世的儒學,總而言之可以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一階段,乃是最為傳統的儒學,也就是所謂的孔儒。孔儒,乃是脫胎於西周之封建,講究的乃是君君臣臣,其宗旨乃是調和上下之矛盾。換句話說,孔儒只存在於統治者之間。這一階段的儒學,對於普通民眾可謂不甚關注,自然也就談不上對於民眾的“仁”了。

二階段,則為帝國之倫理。大體上,自秦覆滅之後,歷朝歷代之儒,皆是如此。此時之儒,雖依然有著孔儒之形骸,卻已演變成為了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這一階段,雖也有了“民本”的思想。但究其根本,卻已背離其初衷,成為了帝王的道統之基石。

而李然所倡議的仁道呢?顯然是二者皆非的。

李然腦海中的“仁道”,雖是脫胎於“周禮”,但實則是更接近於“人民至上”的理念,近乎烏托邦式的理想。

無論是在曲阜的鄉校集會上,還是在鄭國的子產新政中,驅使著李然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他心中所秉持如一的這種仁道。

在知道這一點以後,再回頭去思考剛才楚王提出的問題,其實就不難理解了。

楚王不懂的,其實正是李然的這種“仁道”。

他無法想象在這時代中,居然會有人秉持著這種輕君重民的,在他看來是如此荒謬的思想。

畢竟,在社會等級如此森嚴的時代,李然的仁道便如同一顆流星,燦爛絢麗的劃破了深空的黑暗。

而李然也正是在這一微弱星光的指引下,逐漸的找到他所想要走的路。

言歸正傳,當楚王聽到李然的回答,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作答。成聖之心,人皆有之,他並不懷疑李然說出這些話的用意。

但唯獨對於這件事,他還真不能因此而與李然賭上這一局。

他只微微一笑,並是擺手搖了搖頭,格外鄭重的看著李然道:

“恐怕,寡人是不能與先生賭這一局了。”

“非是寡人怕輸,而是事已至此,不得不為。”

在關於賴國之事的問題上,楚王的態度還是顯得異常的堅定。

“為何?”

“難道大王當真不知此舉之害?此舉若成,大王日後何以安民?此乃招致民怨之舉,不可不察啊。”

“大王,民若有怨則國必危,此乃恒古之理啊!”

李然雙眉緊鎖,這回輪到他疑惑不解了。

他很肯定的是,楚王必然知道此舉之弊,可他兀自獨斷專行,這顯然不是楚王的風格。

起碼,不是從前的那個楚王熊圍的風格。

“先生所言,為寡人計,為楚國計,寡人豈能不知?”

“然則,君之言乃金石也,寡人又豈能對臣下言而無信?倘若寡人今日朝令夕改,明日眾卿還能服從於寡人麽?”

“況且,如今正值我楚振興之時,賴國不戰而降,中原諸國必然大為震驚。而寡人遷徙賴人,也正可給這些諸國一個警告,順我楚國者昌,逆我楚國者亡!”

原來楚王此舉,除了他想要彰顯自己的功績之外,竟還有這麽一層意思在裏面。

用強硬的手段使別國的臣民屈服,同時給中原諸國一個下馬威。

換句話說,他楚王雖是沒有屠城,也給了賴國的子民一條活路。但是,對於一個戰敗國而言,顯然楚王也並不打算給予他們起碼的尊重。

而賴國,也終將成為他楚王拿來耀武揚威的對象。

“大王當真是如此作想的?”

李然聞聲,想了想,繼續問道。

楚王毫不猶豫的又點了點頭。

“寡人深知,寡人這一世,我楚國若不能盡其全功,恐怕……恐怕日後也將不再有此等時機了!所以,寡人不能等,楚國不能等!寡人的祖先如今都在注視著寡人,寡人又豈能畏尾不前?”

沒錯,時不我待,這回答的確很楚王。

饒是李然聽到這裏,也不由微微一怔。

不過轉頭一想,他又一時感到沮喪。

“臣在楚國如此之久,為大王所獻之策也不可謂不多,卻沒曾想,大王仍是一如既往的這般急功近利。”

“大王如此,日後只會害了楚國,大王如何就不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