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孔丘遊說齊侯

只不過,由於小邑的冰塊極少,價格昂貴,取用極為不易。因此,後來還是韓不信差人去往自家附近的其他幾處封邑,征調來了幾車的冰塊才夠得一路所用。

只因韓不信也是聽聞鸮翼乃是臨危之時為主赴死,心中亦是極為敬佩,故而即便是花了大力氣,也不惜要保全他的屍身。

而李然也是由衷感念韓不信的大義。

他們一路奔波暫且不提。

……

再說孔丘和子路在別過李然之後,便亦是啟程前往了齊國。

到達臨淄之後,孔丘則是直接先去拜訪了當年自己的授業恩師——齊樂太師。

說起來,孔丘和樂太師確有師徒之名的。當年,孔丘拜訪齊國,曾與樂太師交好,孔丘在樂太師處聞得《韶》音,誠心求教,學習期間是三月而不知肉味,此事至今亦廣為齊人所樂道。

樂太師見得孔丘,亦知其心思,卻對魯侯之事是面露難色:

“丘啊,你之所求,老夫知曉,但是……恐怕你是要白走這一趟了。”

孔丘聞言,不由是嘆息一聲:

“丘自知人微言輕,但也實在是沒有辦法,唯有來此求助。寡君如今身懸孤城,危在旦夕,丘若是不盡力為之,寡君恐怕不僅是難以歸國,更是連性命都保全。丘既授君恩,又豈能坐視不理?”

樂太師不由又是沉默了許久,這才開口道:

“仲尼,我可以向寡君薦你入朝覲見,但你最好聽話聽音,莫要主動提及此事!否則寡君一時不悅,再把公孫青也給調了回來,魯侯的處境只會更為艱難!”

孔丘誠懇道:

“多謝尊師!”

於是,孔丘和子路在官驛住了一夜。次日,在早朝過後,君臣議會之時,樂太師提及孔丘求見。而齊侯杵臼一聽孔仲尼之名,倒也不可謂不熟悉。

畢竟在這之前,他們之前就已經見了兩次。

一次,乃是齊侯訪魯之時。

那一次,乃是孔丘剛為魯昭公所器重之時。齊侯訪魯,便曾是以“秦穆公為何雖國小處辟,卻能稱霸?”為題,試問於孔子。而孔子彼時則對答如流,給齊侯杵臼是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見作者說)

而後一次,則是魯侯稠出奔,孔子則又是代表魯侯前來討援,其舉也可謂大義。

所以,齊侯杵臼很快就答應了下來,允許孔丘來見。

於是,孔丘和子路被喚上了大殿,一番行禮過後,齊侯杵臼眯著眼睛看著眼前這個身材高大的人,並笑著說道:

“丘,倒是許久不見啦!”

“君上能記得丘,丘誠惶誠恐。”

齊侯杵臼知道他的來意,卻並不提及,反倒是開口問道:

“丘,寡人久聞你頗知禮樂,想必對治國之道,亦是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今日既然來了,何不與寡人淺談一二?”

孔丘稍一遲疑,也是恭敬言道:

“請君上言之。”

齊侯杵臼稍一思索,便是直接問道:

“敢問,何以為政?”

孔丘亦是尋思了片刻,便直接是朗聲回答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侯杵臼聽了孔丘的話,不由是陷入了深思之中,而在場的其他大臣們,也是面面相覷。

孔丘這短短的八個字,所言的乃是君臣父子都應該各司其職的大道理。

並且,看似完全不是什麽為政之道。但其實,這其中卻是蘊含著太多的意思。

其一,就是在提醒齊侯杵臼,如今齊國的局勢,田氏已經開始逐步壯大,如果齊侯杵臼不加以制衡,那麽日後田氏極有可能會成為魯國的季氏。

其二,孔丘這麽說話的底氣,乃是源於當年齊桓公在葵丘之盟上,周王曾有意把天子之位禪讓給齊桓公,給齊桓公送去祭肉,且可以讓他不用跪拜天子,等於是禪讓的前奏。

齊桓公就此事曾問過管仲的意見,當時管仲就曾回答:“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而管仲,那可是齊國的聖人,所以孔子借用管仲當年所說過的話,其實也是有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意味在裏面。

這話是誰說的?

那可是你們齊國的聖人管仲說的

誰贊成,誰反對?

這其三,就是表達如今魯侯在鄆邑受難,眾所周知就是因為季氏目無國君的原因。

所以,齊國如果能夠匡扶魯國公室,那麽非但這將是魯國的幸事,而且其實對於齊侯杵臼而言,也同樣做了和當年齊桓公一樣的事情。這等於是把齊侯杵臼給捧到了跟齊桓公一樣的高度。

齊侯杵臼緩緩點了點頭:

“嗯,丘所言倒是不無道理。”

齊侯杵臼這時又回頭看了一眼田乞,隨後又若無其事的言道:

“丘說得好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縱是這宮裏有飯,寡人又哪裏能吃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