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不瘋魔不成活

“十三就是靠譜。”得到肯定的答復,於墨喜上眉梢。

於墨又說,“餓不餓,一起吃個宵夜。”

“……”你不談吃,我們還是好朋友,黃白遊說,“我還有些資料要整理,就不去了。”

“資料——老是聽說,十三的資料登上過許多核心期刊,”於墨好奇,“能給我看看嗎?”

“可以倒是可以,只是有部分是手寫,會比較潦草。”黃白遊說。

“沒事,我爺爺以前是醫生,多潦草都看得清楚,有這個家學淵源在。”於墨雙手接過黃白遊遞來的文件夾。

棕色的文件夾裏第一份文件是《虞姬行頭研究》。

第一份是電腦打字然後復印出來的,看得很清楚。

[梳“古裝頭”

戴“如意冠”

穿“古裝衣”

罩“魚鱗甲(改良靠)”

披“鵝黃鬥篷”

佩“鴛鴦劍”

虞姬戲曲形象從行頭可以歸納,京劇中女性角色的鬥篷有花有素,但虞姬的鬥篷截然不同,底色為鵝黃,邊緣染湖藍,配色為武旦常用款,甚至鬥篷邊緣裝飾有鉚釘,為強調虞姬的英氣。梅牌鬥篷外繡錦雞與玉蘭,內繡鴛鴦遊於蘆葦……]

京劇帽子分為“冠盔巾帽”四種,後面還分析了如意冠,這個冠是梅蘭芳先生為虞姬獨創,就是說如意冠是虞姬專冠。

而如意冠的形狀是以帝王冕旒為原型設計,其余同等身份的郡主、嬪妃皆為花紋不同的鳳冠。

所以這代表在梅蘭芳心中,虞姬是文武雙全的角色,雖為霸王的寵妃,但能隨霸王征戰沙場……

厲害啊,於墨看呆了,特別是他非常贊同這份文件的一句話,“程蝶衣將自己當作了虞姬,當霸王不是霸王,但虞姬還是虞姬嗎?”

通過分析戲劇形象,來了解程蝶衣代入了什麽角色,為何最後會說著“大王,快將寶劍賜予妾身”,真就和虞姬一樣自刎。

要知道真實歷史上的虞姬,記載太少了,甚至連“虞”是姓氏還是名都有爭議。

“有必要,分析戲劇的虞姬形象太有必要了!”於墨突然問,“我們的京劇戲服,是你分析的這一身嗎?”

“當然,我們劇組請的戲曲指導可是專業的。”黃白遊點頭。

自己一個導演,對劇組的陣容還沒演員了解,稍微是有點不好意思,於墨有點臊,但不多,轉瞬就想著“我有十三,你沒有,這就是任性的理由”。

看下一篇《虞姬唱腔分析》,字跡果然就龍飛鳳舞的,但於墨全能看懂。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裏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擡頭見碧落月色清明……

唱腔運用南梆子”此唱段是十字句,演唱格式為3、3、4,即“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的演唱格式,第一句的落音在6上,板數為6板,在布局上是“起”。

第二句演唱格式“我這裏”“出帳外”“且散愁情”,落音在5上,在布局上為“承”,傳達出這段唱詞的主題“愁情”……]

“十三我們唱戲是要找專人來配音的啊,還研究唱腔幹什麽?”於墨問。

“即便是配音,我知道怎麽唱,表情方面也更真一些。”黃白遊回應。

果然是這樣,為了一點細節,就能下苦力,於墨瞧著,厚厚一疊,為程蝶衣這個角色下了太多功夫了。

一份份,最後一份——《民間虞姬文化符號的變遷》

“好家夥,十三你的眼界夠廣泛的,直接著眼文化符號了。”於墨說,實話實說,這尼瑪是一個演員應該考慮的東西?

內容嘛,很好於墨想起了當初學生時代的“頭暈”。

“虞姬文化符號圈同樣具備不勻質性基本特征,意味著構造上不對稱。其中虞姬民間文化符號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後於思想意識形態等變化……”

於墨揉了揉額頭,不是他上課不努力,而是最討厭這種復雜性的詞匯。

“演員我個人感覺有三層境界。”黃白遊說,“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是明白想演什麽,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要揚長避短。”

“見天地是戲的天地,演員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世界,要明白這個世界需要什麽樣的角色,如何表達出這個世界,世界的締造者是導演,也可以說是演出導演想要的效果。”

“最後見眾生,明白觀眾們想看什麽……”黃白遊瞧見於墨很迷茫,就舉例,“如果說把孫悟空演成卑鄙妖怪,是想看到的嗎?”

“我接受不了,我沒看過原著,所以對原本書籍裏如何我不知道,但我心裏大聖是頂天立地的。”於墨很捧場的回應。

“所以即便劇本需求,為了某種藝術表達,需要角色做這種表現,而我又恰好接到這樣的角色,那麽就要平衡我想表達的,導演想表達的,和觀眾想要到的,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黃白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