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降臨狂潮

157年末期,東邊硫鐵玄武在被“科學、可持續”削弱的同時,在西線上,進入巴蜀的水路也打通,結合滇入蜀的路線,開始對這個數年被人類群落地域切割的“蜃雲菌母”的群落進行徹底的剿滅。

這玩意在當年摧毀巴蜀地區人類聚落地之前,被當地科學家命名為“疫病之母”,不過由於該地區人類聚落被其包圍後摧毀,這個命名信息沒有傳達出去。直至今天統伐軍重新開入該地區,從遺跡城市的墻壁上看到了當時人們留有的記錄,才重新拾取該命名。

巴蜀在人類時代有天府之國之名,但這是人類完全控制該地生態後,富足的場面。

這裏的氣候是“濕”“陰雲天氣偏多”。常年適應於江淮夏天酷暑冬天寒冷,氣溫、風向大開大合的人,來到蜀地會感覺到悶。

隨著統伐區進入巴蜀盆地後,衛鏗等其他人員也立刻感覺到了,這塊盆地簡直就是一個大培養皿。

在無風,高濕,氣溫適合,水量充沛的環境下,這裏的植物大量狂長。

經過仔細考察後,發現這裏生態中各路植被類似於一種鬥獸棋環境,且有著奇特的生態輪換。

草本植物在一片區域狂長後,幾年之內會被更大型的灌木取代。而大型的灌木在成長幾年後,會被帶刺的爬藤纏繞。成片被這股毒藤覆蓋後,灌木倒塌,然後在冬季落雪後,這片灌木藤的葉子全部掉下來,露出陽光。而第二年春天,爬藤還沒有長葉子時,大量快速發芽的草本植物就搶先一步,搶占了陽光的市場。然後又是新一輪的灌木替代,爬藤替代。

在這一輪輪替代中,各種的甲蟲、小動物也是來回遷徙。

當然更主要的是,這長達一百年的植被輪換,積攢了厚實的腐殖質。任何一塊荒地向下挖去,都是一片片還沒有堆積的“泥炭”。

統伐區的推土機將道路上的藤蔓以及植被推開後,發現覆蓋在斑駁路基上,草木未徹底朽爛的堆積層足有半米厚!

這麽厚的腐殖質層存在,是分解者的基礎。

這裏的分解者每年只能用掉一部分枯萎的草木藤蔓有機質,而剩下一部分沒用掉的就被掩蓋,在缺氧環境下停止了分解,變成深層。但這相當於“存款”,哪怕表層植被全部焚燒,這片灰燼下面的分解者們仍有繼續張狂的家底。

而這些分解者所在的群落就是疫病之母。

準確的來說,在“蜃雲菌母”擴散的病毒子類分支上,它們專精了。

自從潘多拉出現後,所有的生命都進入了大進化中,請注意是生命!

病毒屬於半生命,也就是在宿主體內能夠自我復制繁殖,才屬於生物,脫離了宿主,停止了有機物復制活動,這就不是生物。

常態下,在潘多拉場中,正常生命的代謝具有放射效應,細菌這類弱生命都會在輻射下尋求共生,病毒就更沒有張狂的資本了。

但是這個世界有例外。

當年潘多拉場覆蓋到了東南亞地區後,黏菌類分解者在試圖幹掉蠕蟲之類的動物時,就保留了病毒的能力。

它們在生長時候也保持著腐爛,會功利性的記錄一些能夠殺傷動物的“dna”蛋白質結構,然後在分解代謝的時候,基因結構上會掉落這些病毒結構,成為進攻大型生物的“生物武器”。

疫病之母盤踞在巴蜀盆地的水窪處,這裏都是大量泥坑,任何生命處於這個泥坑附近,都會莫名其妙的被病毒感染。

在這麽廣闊的天府之國,除了周期生長的植物,就只有各種小昆蟲和壽命短暫的小型動物,沒有任何大型動物。

統伐軍人類們進入第三天後也就出現了各種感染,皮膚上出現了燎泡,亦或是口腔粘膜中出現了痰。在得上了這些燥病後,統伐區內,非衛鏗的同志們就只能乘坐火車離開這個區域。

統伐區的三個大型開拓隊伍損耗非常大。潘多拉歷158年4月,

在都江堰站點附近,黃景飛正在檢查洛奇亞體系。這已經是這個月摔的第三頭洛奇亞了。

而除了突然猝死的洛奇亞,每個月還有大量傷病洛奇亞都必須登上船運送到後方去。

同樣,很多的偵查貓咪也都生病隕落,殖裝機甲更是損壞嚴重,人類已經完全失去了該地區除了機械以外的力量。

潘多拉時代,雖然病毒的傷害和傳染性都被削的很低了。只要離開巴蜀盆地,回到人類群體,疫病就會好,同時也會有相應的抗體。

但是,再次進入巴蜀地帶,會染上新的疫病。

大型生物生成抗體的速度,是不能與疫病之母創造病毒的速度比較的。

如果人類試圖在“拼抗體”這條物種時代都沒有拼贏的道路上繼續拼。那是無視自己有腦子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