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西去之路

169年的河套之亂無論怎麽發展,天殛龍是注定無法將觸手伸入亜洲西部。當秋孟非倒行逆施後,再與衛鏗碰撞,結局是注定的。

但是在這場激變,不妨看一看,一些自動邊緣化的勢力,例如包立塔做出的選擇。

當渝城西出後,南下進入次大陸,就相當於將浬海這條通道留給了衛鏗。

根據渝城在德幹高原接觸的其他舊人類文明勢力的資料,統伐區覺得在這次技術擴散後,人類的諸多城邦肯定會相互對抗,更準確地來說,今日(衛鏗扶持的)各城邦在未來會合縱。

要說,統伐區內高層管理,對衛鏗這麽“無私”地給予其他城邦這些東方人民用生命探索出來的科研技術沒有絲毫芥蒂,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時間一長,統伐區內也默認了這個結果。

此次人類復興中,得到最寶貴的是“團結”的精神。

鬥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單單是各種特定時期的激烈對抗。更包括長期以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精神。

在河套之亂前,統伐區和包立塔定下的合作,在關鍵時候沒有被包立塔履行。

統伐軍內部也有聲音要當即放棄這部分對包立塔履行的相關義務。但是在衛鏗勸說下,還是繼續執行了浬海地區的安全區建設義務。

衛鏗對同為穿越者的馮無憂和浦圖樊,細致地講解:“在這種合作過程中,不要想著別人欠你什麽,這樣會影響你做事的決心。在合作完成後,再復盤對方是不是好的合作者。”

【衛鏗更是隱晦提示他們:在面對監察者的時候,有點耐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至於(未來對監察者)“換”還是“不換”),那是得先確定,問題不在自己這,再考慮的,在確定自己把所有問題都改正差不多,不能再改,那時候是否更換監察者,你們就占據主動權。】

以衛鏗的現在基礎準備,已經做好承擔生態戰爭的一切,但為了人類世界的繁榮和長生,還是盡量地將各個人類群落朝著更曠闊的歐亜大陸地區分布。預備人類在自己之後,能夠迅速地進入復興擴散的程度。

凡是能承擔人類社會責任的人類勢力,衛鏗轉交科技只會越多。

如果包立塔將四十萬人帶走,那麽衛鏗籌劃的,交給他們的是八條橫貫歐亜非的鐵路分布線,一整套的現代碳基實驗室,並且還有為他們下一代提供基礎自然科學教育15年的承諾。衛鏗親自過去支教會確保文明深度傳承。當然,衛鏗的腳步也會為了他們刹車很長一段時間。

但是現在不會了。

五萬人的社會承受不了大量先進的科技,一個放棄了原先承諾的領導者,也無法維系相對先進的治理模式。

衛鏗:假若把超出他們控制力的科技,例如“死波”技術給他們,這會自己在種內戰爭中,把自己玩滅絕的。

那麽當所謂的“猛男”沒有天降,衛老爺就預備“中人之姿”來補位責任。

在浬海地區的前哨站中,已經在這裏降臨的衛鏗,逐步封鎖了部分殖裝設施的使用權。當留給包立塔所部的權限少了,那麽就轉交給新人穿越者了。

浬海地區。

作為穿越者之一的施清源,遙控著挖掘機畫風的簡易機械獸,在169年一整年的時間內,在這裏獨自一人地遊蕩。

對施清源來說,這裏的清冷,不是末世,而是史前。

他看著這些奇形怪狀的植物,宛如進入了外星世界,開始采集。他控制著車載機械臂切開了這裏的植物,將裏面的、還是活著的葉肉挖了出來。

這裏的生物普遍朝著光合作用方向進化。最主要的基礎生物“氣囊結”,綠色光合作用的結構在這個通明氣囊內部。而氣囊在白天封死了水分的散失,在浬海的表面飄蕩。輕輕地一戳,就會發出噗嗤的聲音,氣囊會衰癟一小部分,但隨後會被類似松脂一樣的東西堵住。

這看似是人畜無害的生物,卻會在數年光合作用結束後變成動物轉入地下。

一個個數十米高土丘聳立在該區域,隔三四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個的,這成為了這裏最為獨特的地貌。

當然這麽龐大的區域,有一種特殊的霸主級別生物。地下生物會根據地表氣囊光合生物提供震動信息迅速地偷襲。衛鏗的棋子代號為“死亡蠕蟲”。

在陸地上該群落的威脅,是一種貝殼一樣的生物。它們在抵達地表後,會在所在洞穴聚集甲烷和空氣。隨著一聲爆射,會如同子彈一樣鉆透地表生物。

這對統伐區是頗為麻煩的,必須要硬化地面。而硬化地面就需要修路,全員需要穿戴機甲,為此制作了底盤非常厚的戰車。但是這種生物並不是只會發射子彈,還會在下方聚集大量燃氣形成地爆,很多修好的路還是被它們震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