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王鏊

王鏊生於景泰元年,生在太湖之畔,蘇州府吳縣。今年已經四十八歲了。

他的父親是知縣,這樣的家境讓他不必有生活的憂慮,從小就開始隨父讀書,有少年天才之名。十六歲父親北上京師為官,他便入學國子監。

不久,他就因寫得一手好文章而成為風雲人物。

他的文章一出來,國子監諸生就會爭相傳頌,當時的一些朝廷官員都感到非常驚奇,稱他為“天下士”。

成化十年,二十五歲,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次年,中會元;殿試中得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

正德年間,劉瑾作亂,王鏊屢次勸諫,終因無法挽救時局而辭官歸鄉。居家十六年,至死沒有復出。

他做的文章一時之絕,做官也入了閣,所以唐寅贈聯稱其“海內文章第一,朝中宰相無雙。”

此外,他為官清廉,時稱‘天下窮閣老’。

所以王陽明說王鏊是個“完人”。

這個完人在回去之後夜不能寐,太子的話一直在他的耳畔回響。

尤其是那句,親者痛,仇者快,如果真按照他們這些人的心思,恐怕他們就成了韃靼的幫兇,受苦的則是大明的百姓。

砰砰。

“怎麽了?”

這個聲音令王鏊不快,他心思煩躁,回府之後就交代,任何人不允許打擾。怎麽還敢來敲門?

木門外的下人也擔著小心,但還是說了,“老爺,是東宮的人。”

東宮?

王鏊心思一動,馬上站起來往外走。

“快請。”

來人躲在黑袍之中,深夜來此,這是為何?

“王大人。”

到屋裏定睛一看,

這不是劉瑾嗎?

“劉公公?”王鏊拱手,“不知是公公到訪,還請恕罪。這……可是殿下有什麽旨意傳來?”

“不,殿下不知我來貴府。”劉瑾往後看了一眼,發現王府的下人已經把門給關上,便也安心的坐了下來。

這種時候,這種氛圍,就不要人伺候了。

王鏊猜也猜到不是尋常之事,不需要待客時的那幾口茶。

不過,一時之間,他倒也思慮不到劉瑾此行之意。

“看王大人的樣子,想必從東宮回來之後一定也是徹夜難眠。”

王鏊不可置否,“朝局、邊關、東宮……確實無法安心入眠。”

“但不知,王大人怎麽看待殿下今日的話,王大人又準備怎麽做?是支持殿下,還是繼續反對,亦或者就像殿下說的,隔岸觀火,將來也可出閣入相。”

王鏊是很自傲的一個人。

他有些不滿的說:“若依劉公公所言,我深夜不眠為的是此事,那我王鏊把自己的前程看得也太重了點。”

既然不是,那又是為了什麽不睡?

劉瑾也不惱,拱手道:“請王大人賜教。”

“王越確實是李廣的黨羽,他驕縱成性,自負大才,勾結奸佞,要說朝中大臣反他,如何能錯?”

再往後說王鏊又悶聲了點,“但……殿下之言也不無道理,王越是成名已久的大將,平生交手韃靼,鮮有敗績。若他不去,韃靼人也確實成了最大的獲益者。我只是在糾結,到底誰是正道而已。至於出閣入相,非我所願。”

“咱家佩服,那大人想好了沒有?”

“還沒有。”王鏊忽然覺得奇怪,怎麽你大半夜的跑過來一直問我問題,“不知公公,此次登門所為何事?”

劉瑾也不和他繞了,“本來嘛,咱家是來送大人一個前程,可大人說了前程不重要。那咱家就是來送大人一樁禍事。”

王鏊聽了這話反倒哈哈大笑。

“公公是個妙人。但說無妨!”

“這事也不復雜。殿下是極有主見之人,如今王越的事,殿下心意已決,絕沒有退回或者改口的可能。這事兒是行也要行,不行也要行。王大人說還沒想好,倒也不急,不過如果王大人最終決定和殿下同道,還請大人上疏陳奏!”

也就是說要請王鏊領銜上奏,放第一炮!

王鏊是君子,但他不笨,

這一炮放出去,他就是頂罪的人。

他不是不可以頂罪,但他要知道理由。

“這是禍事。既然是禍事,咱家總要說明緣由,不能叫大人白白的去送死。”

這屋子,燭火閃動,黑暗之中一點光明,似乎隱秘之事都藏在這樣的天地角落。

“不瞞大人說,其實這場三邊總制官之爭,朝臣是贏不了的。因為殿下是東宮,後邊兒是皇上。不過大人有沒有想過,殿下即便贏了這場爭鬥,最大的兇險又是什麽?”

王鏊凝眉沉思。

劉瑾的話,是跳出這件事本身,從更高的角度來看了。

也就是說王越即便真的去了,後邊兒還是有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