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伴讀鷹犬

吳寬和劉健出了宮門,各自都有些沉默,皇太子如此聰明,皇帝又十分寵愛他,這以後大明的主不是變成東宮在當了嗎?

京城裏,

張天瑞按著朱厚照交代,開始拿錢招納一些工匠幹活,蓋房子。

動靜是不小的,

背後似乎也是東宮的授意。

現在這事兒沒用上戶部的錢,和國家財政沒什麽關系,內閣和戶部自然也說不了什麽。

吳寬想了想去就覺得東宮行事實在是太滑了。

而且幹這事的名義是招納窮苦人培養大夫的,這誰要是敢阻止,一旦鬧騰起來,京城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倒不要緊,太子殿下也會把他打倒,讓他名譽掃地。

幾日後,

朱厚照又收到一份內閣呈遞的太子的教育計劃,這次要‘合理’多了,

一,習字。春夏秋月每日寫一百,冬月每日寫五十,筆法點畫,務要端楷——簡單。

二,每日午膳後,從容遊息,或習騎射——已經在做了。

三,每日夜讀本日所授書各十數遍,至熟而止——讀熟的話,不需要數十遍,謝謝。

四,凡讀書三日後一溫,須背誦成熟。遇溫書之日,免授新書,講官通講,須曉大義——同上。

五,每日授書起止,預先一日,校書官開寫帖子進呈——校書官的事為什麽寫進我的讀書計劃?

六,凡遇朔望及大風雨雪,隆寒盛暑,暫停講讀習字——多大的風雨叫大是不是需要明確?

七,每日合用侍班官二員,講讀四員,侍書官一員,校書官一員——與我無關。

他把這個東西還給劉瑾瞧了瞧,

“咱們這位吳大人,是跟我杠上了。本來就這麽點事抄就行了,非得連帶著劉閣老要做什麽修改。”

劉公公看了這東西,倒沒什麽其他的意見,只是一聲感慨,“時間過得真快,老奴還記得抱殿下在懷裏的日子,這轉眼,都要出閣讀書了。”

禮部最終勘定的吉日是三月初三,

隔了一個月,但其實也就是轉眼的事。

現在朱厚照過日子沒有了上班下班的概念,也不關心今天是星期幾,感覺起來好像每天都是周末,所以說時間過得很快。

而劉瑾說起時間,

朱厚照又會想登基的那一天,他受得是前世的教育,做夢都沒想過自己會當皇帝,以後啊,還不知道怎麽樣呢。

不過人也不要想這麽多,按照計劃一步一步來吧。

正是說話的時候,外間來了人稟報,說楊廷和求見。

朱厚照略微一怔,楊廷和去了青州任知府之後他們還沒見過,這是因為過年了來拜見嗎?

“叫他進來吧。”

“是!”

不多時,楊廷和一身藍色官袍,臉上帶了點風霜留下的皴,在擷芳殿,太子的書案前見了禮。

“臣楊廷和,參見殿下。”

“起來吧。”朱厚照吩咐劉瑾,“看座。把凳子往炭盆旁邊擺一擺。多日不見,我們的楊先生要凍壞了。”

“多謝殿下體恤。”

這都是自己人,就簡單客套一下。

隨後朱厚照問道:“今日怎麽突然過來,是有什麽事?”

“也沒有。臣這次回京是交差,很快又要返回青州。就是心中有些見聞,想要說與殿下。”

說話間,他就從懷裏掏出一本奏疏遞交給了劉瑾。

奏疏上五個大字:《青州賦稅書》

“以微臣在青州所見,越是優等的良田越是容易落入宦官大戶之手,貧瘠、次等的田地反而會加在小民的頭上,可繳納賦稅的卻盡是小民,且這些自己擁有土地的還算好的,青州之民,有地者只十之二三,為人佃作者占了十之七八,朝廷所劃的官田賦稅苛重,歲僅秋禾一熟,一畝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過一石有余,所要繳納的,重者要一石,少者亦七、八鬥。佃人竭一歲之力,糞壅工作,卻仍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貸者。”

楊廷和說的其實也就是土地兼並之事,他在青州只看到了些表象,再多些年頭思考才會越發深刻吧。

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土地。可解決好土地的事情又是非常的困難,不要說他一個幼年太子,就是康熙那樣的皇帝都很難幹成。

這事萬千至重,又千萬不能著急。至少不能在現在這種根基尚淺的情況下幹。

其實他也已經在做準備了。有能量做成事情,這‘能量’無非錢和人兩個最重要,人裏面又分文武。文,已經在找了,武,王越帶出來的人都算是他的,我們總是從太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覺得要招攬,其實從一些邊軍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更想攀上太子的門楣,有這個後台許多事做起來才有底氣。

當然,這些都不是今天想明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