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一問退是非

程敏政這個人的才氣非常大。

他是前任南京兵部尚書之子,因為有神童之名,才十幾歲的時候就被推薦到英宗皇帝面前,和他一起的便是現在的閣老李東陽。

據記載,英宗皇帝出了一句“螃蟹一身麟甲”,要他們做對,

程敏政答:鳳凰遍體文章。英宗贊賞有加。

李東陽對:蜘蛛滿腹經綸。

他就和童星一樣,出名了一輩子。而且這也不是包裝出來的,後來他中進士、當翰林,給弘治當日講官,一切都比較順利。

從當這個年代的文人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是成功的。

但怎麽說呢,

程敏政十九歲以《尚書》中順天府鄉試第一人。二十三歲,又以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功名顯達,仕途通暢。

所以對作為進身之階的程朱理學懷有深厚感情。加之年少自負,識見未深,尚不能形成個人獨立的學術見解,直到後來就更是程朱理學的衛道士。

有這種思想,那麽幾句話一出口,自然就和朱厚照不對味。

相比於程敏政的自負,梁儲沒那麽亮眼的經歷,自然說話就要‘聲音’小一些,“克勤於東宮可能還尚不了解,朝中的大人們也不是沒有規勸過。不過……”

“不過什麽?叔厚還有什麽難言之隱?”

“倒也不是。”梁儲靠近了講,“就是在君前沒有辯過殿下而已。”

這個原因聽得程敏政眼睛大張,很是驚異,

“殿下不過是一八歲的孩童,朝中諸公可都是飽學之士啊。”

包廂裏的張天瑞聽到這句都怕得要把耳朵給堵上。

劉瑾則是有些憋不住火氣,“這個程敏政簡直放肆!”

“哎,小聲點兒。我還想繼續聽下去呢。”

萬歷年間的時候,

首輔高拱也曾經這樣說過萬歷皇帝,意思那就是個十歲的孩子,治國怎麽能聽他的?

事實是這樣沒錯,

但臣子這樣講話是不行的。

後來這也是高拱落馬的罪證之一。

“在下倒是覺得克勤誤解了。這和學識無關,殿下建了這學宮為得是為窮苦百姓謀個活路,這是正道。正道又怎麽能辯得贏?”

“我倒是也聽說了東宮的仁厚之名,這確實也是朝廷之幸,百姓之幸。”程敏政話是這樣說,臉上卻是有些憂慮。

“不錯,克勤既已來了京城,往後多多了解,自會知道殿下乃聖主之象。”

“叔厚也是忠厚之人。”程敏政輕輕的取笑他,“你也不想想,若學宮之事真如你所說,是辯不倒的。那朝臣自然沒有反對的理由,可為何不經內閣?不從戶部撥銀呢?”

“難不成叔厚相信,為了百姓之事,陛下會阻止?劉、李、謝三位閣老會阻止?周經周大人會阻止?”

一連三問的確道出了最為奇怪之處,問的梁儲啞口無言,他也自愧不如,要說這腦子,到底還是程敏政這樣的神童活絡些。

“克勤的意思是?”

程敏政頗為自信且有些得意的說:“我可以斷言,此事絕不簡單。而且這不是幾錠銀子就能做成的事,這錢從何處來呢?來處、去處一樣沒搞懂,可憐你梁叔厚還覺得此事尋常?”

“砰!”

端茶喝水的朱厚照重重砸了一下杯子,

他不是生氣於別人聰明,看出他學宮之事的貓膩,亦或者是說他只是個孩子,這都無所謂的。他也沒想過瞞過那麽多聰明人。

他是氣這些聰明人,非要一上來就先從不好的角度揣度,眼睛盯著他,翻來翻去的就想翻出一個錯處。

仿佛發現了他的秘密,就成了大功一件。

有這麽一瞬間,他都覺得自己就像個魔術師,關著門苦思冥想總算憋出了‘一招兒’,出去表演的時候還得經得住所有人眼睛的檢驗。

可他是大明朝的太子,這些人明明都應該幫他的。

退一萬步講,今天就告訴了他這銀子是敲詐李廣的,又有什麽意義?能顯出他程敏政什麽能耐?

朱厚照開始有些明白,為什麽和人家李東陽一起出名,一個是閣老,一個不是了。聰明也要用對了地方才好。

另外一邊,這一聲響也讓外間的程敏政和梁儲聽到了動靜,

兩人對視一眼,異樣的往這裏看了看。

他們都想著裏面應該坐著哪位同僚。

“在下程敏政,”他對著包廂遙遙拱手,“兄台若覺得剛剛在下之言有不妥之處,可出門一見,略作探討。”

朱厚照懶得去和這個家夥浪費口舌,而且傳出去後再說他一個太子和大臣當街吵了起來。這的確不成體統。

為了他可犯不上。

“張天瑞,你出去。”他指著外間,雖壓著聲音但還是有些火氣,“你去問問他,他覺得本宮的錢是怎麽來的。你看他敢答不敢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