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化危為機

和大臣們鬥了幾次之後,雖然朱厚照都憑著自己的能耐贏了,但卻不是長久之計。

為何?

儒生是有一套理論支撐的,這幫人是帶著信仰,前赴後繼,其中大多數是怕死的,但也有那些便是向死而生的人。

他不可能次次都是這樣爭吵、辯論。那奉天殿往後都要變成菜市場了。

因此在安向伯的這份奏疏之前,他已經開始有所準備,忽悠楊慎……也算是其中的一點內容。不管怎麽說小孩子的思想還是更容易引導一些。

至他登基之時,至少要改出這種滿朝大臣都要和他作對的局面。

一切都在計劃之中。

只不過在蕭敬領著他去乾清宮的路上,

安向伯的這份奏疏,在他的意料之外,就算是他,也不能把所有的情況都考慮在內。和珅說的好:這麽大的國家,他哪天兒不得出點兒事啊?

在朱厚照的心中,國家有許多事都要需要長時間的謀劃和準備,當太子的這些年正好可以做這些事。

弘治對他的寵愛、他作為唯一皇子的身份,這都是很重要的客觀條件。

但如果有人要阻止他,讓他老老實實回去讀上幾年聖賢書,這,便不好了。萬一真給洗腦了,那更完蛋。

朱厚照在乾清宮外準備進去時,轉身望了一眼這紫禁城,天色將晚,天空上的紅霞低得仿佛都可以夠到。

他曾在二十一世紀看過同樣的景色,但一切早已不一樣了。

宮禁,宮禁,禁住的又何嘗不是他們這些姓朱的呢。

入了暖閣之後,弘治皇帝也不需他行禮,直接便說:“蕭敬是否已經與你說了?”

“是。兒臣已經知道了。”朱厚照看了眼錦色奏疏上的票擬,眉目微閃,這事兒要麽是有人在背後謀劃,要麽是內閣默許。

總得來說就是他與部分大臣的矛盾開始激化。

這一點,他是有心理準備的,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和這些人不一樣。

只不過,在弘治十一年,就有給事中上疏,確實早了些。

原本他以為,好賴自己也是太子,上邊兒還有個全力支持自己的皇帝,皇帝就生了這麽一個,你們再不滿意,那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而且怎麽說也得忍上一會兒吧。

沒想到,真的動刀子殺人,立馬就有人跳出來反對。

皇權的威信竟降到了這樣的程度。

“朕已經將此疏留中。”皇帝晃了晃這本東西,隨手扔在一旁。

“謝父皇。這事兒說來父皇也料之在前了。”

皇帝早就說過,會有人反對太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弘治說不定比太子本人更加急切的要增強東宮的力量。

“料之在前有什麽用。”弘治皇帝嘆了嘆氣,“他們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照兒近來,總歸是需安分點兒,不要再叫這些人抓住什麽。”

朱厚照嘆氣,

弘治始終是軟弱,

但是軟弱下去哪裏是個盡頭呢?是不是一直得到完全照他們所言的程度?

說起來,那樣倒是可以換一個後世的仁君之名,但朱厚照是現代人,他才不管那些,活著的時候不暢快,難道等死了和閻王爺暢快去嗎。

而且,軟了一次,下一次想要再硬回去,那難度只會比現在還要大。

再者說了,

他當的是太子,這群人才是大臣。

不是小偷與警察的關系,怎麽當著當著還要安分、躲著他們?

那特麽不成了跪著要飯的了嗎?

“父皇,想要兒臣躲到哪一天呢?哪一天他們會放棄上這樣的疏?又或者說……兒臣躲一躲,他們便會罷休嗎?”

不是剛剛才說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皇帝一愣,他倒沒想到太子會問出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還是不想讓。

“你有辦法?”

“父皇想想看,為什麽兒臣與吳先生幾次爭執沒有人上這樣的疏?說起來出宮那次是兒臣強詞奪理、詭辯了一番,但這一次,兒臣與臣子們相爭,所為的就是窮苦的百姓,哪裏有半分是為自己?可為何這個時候有這樣的疏上來?”

弘治皇帝皺起了眉頭,

這些事不是他這個腦袋瓜子能想得通的。

“照兒以為,是什麽緣由?”

“便是因為兒臣殺了人、動了財,臣子們擔心有一天刀會落在他們的頭上。”朱厚照話裏帶著幾分誘導,“兒臣也多謝父皇,就生了兒臣這麽一個兒子,不然,還不知會如何呢。”

這句話皇帝聽懂了。

“他們敢!”弘治霍然一下站了起來,他雖然脾氣好,但也有逆鱗,那就是太子,“朕是念他們也算忠君為國的臣子,才不予計較。可不是任他們胡來的!否則,我大明朝還不翻了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