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苦熬與征兆

紛紛揚揚的大雪持續著,草原上的日子一樣不好過,這幾年達延汗巴圖孟克東征西討,好不容易打跑了西邊的瓦剌,但是他達延汗的汗位並不穩固,因為還面臨異姓權臣專政的局面。

達延汗自領左翼三萬戶,但右翼永謝布、鄂爾多斯和土默特這些三萬戶的大小領主們並不完全服從達延汗的統領。

這一年,他已經三十歲了,成為了一個完全的成年人,他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功勛。在他還小的時候,他的養母兼妻子滿都海哈屯帶著他出征瓦剌,馳騁大漠,瓦剌人的西遷多少都是滿都海哈屯的功勞。

現如今,右翼的這些異姓權臣以及大明,他可不能再依靠女人了。

冬天對草原來說就像永夜,太陽之神不再給以熱烈的陽光,動不動就是北風呼號,部落裏有些羊和牛會凍死,人如果缺了吃的和禦寒衣物,也是一樣。

可自從弘治十一年之後,大明的太子影響力日增,他打擊了幾個與部落關系良好的商人,撤走了原來的大同總兵,還把一支騎兵部隊放在大同。

大同往西,甘肅、延綏、榆林一帶又設了三邊總制官。當初王越在的時候就讓他們吃過苦頭,後來秦紘雖然不主動打仗,但是這個人也是整日練兵備戰。

弘治十三年他們還能占著一些便宜,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其實是越打越艱難。

那個大明的太子不知道怎麽回事,不斷的擴充大同的騎兵部隊,雖然這支騎兵部隊他們可以避開,但也一樣讓他們感覺到壓力。

因為他們再也不能那麽隨意的犯邊了,萬一消息走露,這些狡猾的明人來個守株待兔,把騎兵部隊主力正好調到他們想要進攻的地方怎麽辦?

越過長城更加不行,他們以往仗著馬快還可以搶了就跑,現在也有被纏上的可能。只要損失一次,右翼的那些禿鷲就會張開血盆大口的。

好消息是,弘治十七年一到,秦紘不行了。

換了個叫楊一清的。

這個人他們還不了解,或許可以打打看。

反正在大同是要小心些的。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其實還是弘治十一年之後他們與大明的朝貢貿易斷了,據說是那位大明太子不允許,他真的太可惡了,如果沒有貿易,草原上是沒有茶、鹽、糧食以及藥品這些東西的,現在似乎也只能靠走私維持著。

外部環境的惡化,連帶著右翼的那些混蛋都不將他放在眼裏。

達延汗的開局可比朱厚照難多了。

滿都海哈屯給牽著才滿十歲的小女兒的手,頂著寒風給這位草原之雄披上羊皮制作的暖衣。

女人知道自己的男人憂慮的看著南方心裏在想什麽。

“今年在大明的劫掠所獲不及預期,糧食不夠、肯定有人餓死,布匹不夠、也肯定會有人凍死……”

雪花落在巴圖孟克的胡須上,隨風一晃一晃。

這平臉的漢子露出一股狠勁,“只能等明年了,等冬天一過,咱們再打過去!”

滿都海哈屯亦有些憂心,“不要急。大明的變化緩慢,前幾年還看不出什麽,但他們的小太子一定有所準備。所以選擇能訓練勇士的邊關守將,又整頓馬場,喂養戰馬,還從他們的南邊強行征銀供養騎兵,我想他們一定是想突入草原,搶走我們的牛羊,踐踏我們的部落!”

弄不好,就是萬劫不復。

“怕什麽?草原、大漠是我們的天下,他們就是有再多的軍隊找不到我們也沒用。”

的確也有些道理。

所以現在的邊關,就是一個字,熬。

大明逐步加強軍事力量,收緊物資控制,韃靼則像一頭猛虎,到處沖撞要死咬一口肉下來吃。

韃靼人、明人的日子都不好過,都在苦熬。

好在,大明在大同的騎兵口糧是有保證的。

弘治十二年,這支部隊的指揮使楊尚義獲得了直接向太子上密折的權力。它的名字當然不叫密折,這樣說就太容易引起朝臣的誤解了,它的官方名字叫《關於大明鐵騎半年度發展情況的報告》。

最早時,楊尚義還不知道怎麽寫。但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他已經知道太子的要求了,首先要寫概況,多少人、多少馬,面臨什麽形勢、遇到什麽困難,哪些解決,哪些沒解決,需要什麽支持,做出什麽貢獻之類的。

這每半年一次的報告,太子都是親自閱覽,而且火漆封印,不允許任何人半路打開,擅自打開者死。

所以說戶部不敢欠餉,兵部不敢欠馬,萬一給楊尚義打個小報告,太子絕對找他麻煩。所以這支騎兵部隊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身,外部資源是不缺的,只有內部的腐敗、偷懶才能毀掉他們。

為此朱厚照又塞了不少軍學院的學生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