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三年規劃起草委員會

從乾清宮進去向西,走過一段漏光的廊道就是侍從室和皇帝平常召見大臣的地方。

內閣、軍機處並六部九卿的其他主官排成兩排等候,一眾人都是大紅官袍。

過了一會兒,西暖閣裏走出個太監,行了個禮說道:“皇上有旨,進吧。”

有這句話,兩排的大臣正了正官帽,邁著步子也就進去了。

年輕的皇帝剛剛洗漱好,他今日穿著明黃色龍袍,胸前、肩頭都有龍形狀,腰間是玉帶,頭上的烏帽被他摘下放在一旁,顯示出少年人明亮的額頭。

少年天子,朝氣十足,但神情輕松的搓著手,其實表現得都是沉穩。

“微臣參見陛下。”

皇帝在踱步,正好側對著大臣,左手擺了擺,一聲中氣出來,“都平身。”

“謝陛下!”

朱厚照從桌上挑了一個奏疏,先給劉健,不管現在朝堂因為軍機處的事有多少流言蜚語,他畢竟還是內閣的首揆。

“……這是朕讓侍從室整理的,自弘治十一年始朝中大臣給朝廷上的諫言書,其中包括劉閣老弘治十二年所奏禦虜安邊之策、李閣老弘治十七年所奏民情實狀、謝閣老弘治十四年所奏民事七條,甚至還有劉大夏所言兵政弊端、當年馬文升所言的兵備八條、楊一清上言修舉馬政、另外各部主事、禦史以及地方要員所奏的力言弊端之疏……如此種種,僅從弘治十一年以來就是連年不斷、數不勝數。”

“可到目前為止,朝廷有過什麽改觀嗎?可能馬政有,那是朕花了大心思,批示了數百道奏疏才有的一點兒小成績,其他呢?馬文升任兵部尚書就說過兵政弊端、劉大夏也說,再到如今的王尚書,朕估計他醞釀著,過兩日也會再上一疏……”

“列位愛卿,朝廷可不能陷入一種年年說問題,但年年有問題的怪圈,咱們君臣敲鑼打鼓的、似乎很愛民、似乎很勤政,但叫了半天除了嘴動,其他一個不動,這絕對不行!朕的意思,你們都明白嗎?”

“臣等明白,陛下聖明!”

朱厚照擡了擡手,指著比劃出了個“三”的手勢,“所以今天,咱們君臣要解決兩樣事情,第一,就是搞清楚朝廷究竟有哪些弊政?你們都是幾朝的老臣,其中也有人是先帝當著朕的面指給朕,叫朕以為股肱的國之柱石。大明朝現在有什麽弊政,這些應當都逃不過你們的法眼吧?劉閣老、李閣老、謝閣老,當日之景就在乾清宮,你們可要一展胸中之墨啊!”

劉、李、謝三人不敢托大,“蒙先帝不棄和陛下信任,但有所需,臣等一定盡心竭力。”

這意思就是大明朝究竟哪兒出了問題,皇帝說、你們也說,都開口、都表態。

“第二,就是怎麽辦的問題。這是朕一向的風格,出問題不怕,忽視問題才可怕。所以咱們君臣既然把大明朝的弊政一二三四五都列出來了,那麽就要解決。但問題那麽多,總歸不能短時間內全都解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輕重緩急的也要分一下,所以說今年解決什麽?明年解決什麽?這都要想清楚、說清楚、寫清楚,不能含糊。譬如說兵部的弊政,朕知道沉疴已久,不是一兩日形成的,那麽這些沉疴是分三年解決呢還是五年解決呢?這也要定。”

“陛下!”王炳新任兵部尚書,正是要幹出實際的時候,所以出聲道:“兵部自臣以下,一定以陛下之聖旨為先,該改的改,該整治的整治,要說見動靜,三五個月也足夠見動靜了。”

“有你這句話就夠了。”朱厚照開始贊了他一下,“反正意思就這麽個意思。第三,就是要商量怎麽解決。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提出的辦法也要切合實際,不說藥到病除,至少症狀得緩解。所有的這些都要列進朝廷的年度計劃裏。”

“朕的意思,這些計劃朝廷不妨多花些時間,謹慎些、仔細些,反正時間也不急在這一時,必要的話,再開擴大會議討論也是可以的。眼下的要緊之事,就是那麽多的弊政當中,對大明朝來說最為緊要的是什麽,討論好之後朝廷先出一個三年計劃,說好三年後要達成什麽目標,當然,弘治十八年的目標也要有。”

朱厚照這番話,算是把事情都講清楚了。但事情到這裏並未結束,接著他又開始點名,“這件事要做成,本身就不容易,非朝廷重臣不能為之。朕的意思,成立一個專門的小組負責此事,具體事務由組員辦理,內閣、軍機處、六部九卿主官都列為組員,不得推辭。”

這個步驟必須要有,否則皇帝一大段話說下來,具體的事情也不知該誰去弄,現在人名字落下,到了那一天,皇帝問起來沒有什麽結果,那麽問責也就有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