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坐朝理政

馬這個東西,平時需求不大,戰時需求奇高,所以一定是朝廷財政供養。

楊一清離開之後,朝廷內部也開始討論具體的執行問題,復套所要的核心,其實就是騎兵,而騎兵的核心就是戰馬。

如今,陜西的苑馬場逐漸恢復,弘治十七年朝廷又恢復了安定苑,因而今年陜西有7處苑馬場,累計可以蓄養戰馬八萬四千匹。

弘治十八年,朝廷計劃在陜西新增一處似安定苑這樣的上苑牧馬場。所謂上苑就是每年可以蓄養兩萬匹戰馬的牧馬場。

而想要恢復,就需要銀子修繕馬營城堡、營房,增加種馬額和牧馬軍的人數。

每一匹馬、每一名士兵,都要一點一點積累起來,正兒八經的做好這些事,復套才有力量。而且復套之後,河套平原上還有更好的牧馬場!

所以朱厚照從始至終都沒有松懈過對馬政的關注,不僅如此,他不止一次的傳諭內閣,要求內閣重視朝廷各處官牧馬場的恢復和建設。

如今復套作為國策被提了出來,馬政自然也就變得更加重要。而需要銀兩就成了應有之義。

現在多出這四十六萬兩的銀子,朱厚照心中便更加穩當了。

其實這些銀子本不是進入戶部的銀兩,但是基本上賑災、錢糧減免,戶部就差不多了。朱厚照這個皇帝沒有大興土木、搞各類形象工程,能夠做到沒什麽虧空,這就已經不容易了。

況且,楊一清到出發去固原,還從戶部支了10萬兩銀子。

以大明如今的國力,要想恢復漢唐盛世時幾百萬匹馬的數量絕非是三兩年就可以做到的,朱厚照所求的,也就是能夠支撐一次中等規模的戰役需要。

人治的時代,朝廷重視,任用得力官員,至少能讓情況好一些。

梁儲離任太仆寺卿以後,新任官員名為王稟,他既不是東宮潛邸舊臣,也不是王鏊講學時生出向往的務實之臣,他是楊一清推薦過來的安寧苑牧馬場的總負責人。

本身只是舉人,四十歲的年紀,十七八年都在馬場中度過。

楊一清對於陜西馬政的梳理,朱厚照清楚,所以他推薦這個人,自然也可信。

此次禮部召集各省省級官員入京,京師同級官員也一並納入其中,王稟名列其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還是有道理。

朱厚照召見官員特別勤快,處理政事力求務實為主,提拔官員也以其實務為先。所以朝堂上幹活的人越發增多,是不是踏實幹活這個很難保證。

但至少在幹活。

此外,經筵日講也能夠正常舉行,而若不處理政務,皇帝的日常就是在坤寧宮或鍛煉身體。

再有,司禮監、錦衣衛都被限制。只要不頻掀大案,部分官員已經忍不住在頌聖了。

在朱厚照的推動下,內閣和六部都以處理國政為先,不過先前的復套國策已經議定,開海的聖旨還沒有出,朝堂在這段時間陷入平靜。

朱厚照也進入了一段皇帝歲月的平靜期,也就是正常的坐朝理政。

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經常性會聽到的奏報是地方報災,請求錢糧減免,或者就是有部分官員彈劾其他人,另外對於他來說,最多的就是各類官員開始給他提意見、說這個是弊政、那個也是弊政,一個個的勁頭像是要把帝國的命給革了似的。

但到此時,朱厚照已經不會輕易同意了。

除了復套和開海,朝廷在今年最大的動作是要取消北直隸河間府阜城、肅寧、任丘、交河四縣的民牧。

民間養的馬不僅瘦弱,而且營養不良,還容易生病,人都吃不飽,馬又能肥到哪裏去,戰馬可要是吃精糧、豆子的,不能夠只吃草。

這種因為大宋完全丟失了適合牧馬的領土而開始的養馬政策,朱厚照有心要讓其退出歷史舞台。

哪怕為了這個理由,他也要把那些適合養馬的領土給搶回來!

“北直隸地區衙門多,各級官員、各家勛貴本就大肆侵占了很多田地,而且他們一出手,還要占好的田,百姓乞活無路再加上養馬,這日子還怎麽過?這麽多的百姓沒飯吃,他們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後年大後年必反。”

“而且京師就在這片區域,你們老提醒朕,說東南財稅半天下。豈不知,河北也是京畿重地。弘治十八年,武安苑牧馬場的設施、人員、種馬、牧軍人數務必都要到位,有了這個馬場朝廷可再蓄養戰馬兩萬匹,這樣明年就將河間府剩余的靜海、寧津等四縣的民牧取消,如此一來北直隸就有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三府完全取消民牧,百姓也能喘口氣。”

皇帝在奉天門外和主要大臣們討論政務。

很大的事情就是幾個老頭,像今天沒什麽大事,各部侍郎、主事也都來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