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全部拿下!

杭州城裏的人都在講,已經有許多年沒見過這樣的大雨,這天啊,一連幾日都是陰沉沉的,陽光也躲在烏雲之後,一縷都不願下來。

許多士子都不理解,杭州的官員百姓、哪怕是販夫走卒之前都過著平和的小日子,為什麽在弘治十七年、弘治十八年連續折騰浙江。那些錦衣衛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皇帝到底要對浙江做什麽?

這其中有許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樣大的變故。

於是最終的最終,激烈的反抗沒有被扼殺於萌芽之中,人們湧進官府,希望巡撫、按察使……或者任何一人都行,能不能有人出面來為他們做一回主?

還有那個正當權的錦衣衛,人們對他又憤怒、又恐怖,就是當那柄彎刀真的亮出來的時候,空氣又凝固了起來。

“中丞!”

毛語文的身邊,王瓊終於也站了過來,他一出現,好些人就開始叫喚他的名字。

之後彭澤、譚聞義全都出現。

今日之事,性質惡劣,但士子們恨得是廠衛,不是他們,而且也沒有惡劣到要殺官的程度,這幫人多少還是讀過書,如果鄉間野民,說不準還真的殺人搶財,反正先搞了再說。

“濟物公!”人群中站出來一個身形挺拔的讀書人,他頭戴方巾,看起來器宇軒昂,“幾日以來,錦衣衛大索杭州城,黃先生、李先生先後被抓。吾等都是各地府學、縣學的學子,往日裏也曾有幸聽過黃、李講學,現如今朝廷如此抓人,若非有奸臣蒙蔽聖上,吾等實不敢信!”

所謂奸臣,自然就是說廠衛。

彭澤心裏頭知道,這些年輕人們並不理解真正的朝堂,他們以為自己有冤屈,只是皇帝不知道。但實際上一旦繼續鬧下去,那真有可能辦成大明開國以來的大案了。

“你是何姓名?”

“晚生蕭渺,嘉興府人士,前年有幸,剛中了舉人。”

浙江的事情演變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士紳這個階層對於開海的反對,而並非是幾個走私商人的事。因為利益共生,再加上這幾日來錦衣衛稍顯血腥的行動,其實是激怒了這一整個階層。

因為毛語文殺得都是有功名的人。

客觀來說,大明對於讀書人相當的優待,只要是個舉人,不用納稅、不用服勞役、見了縣官不用下跪,這是人人都知道的。

除此之外,舉人還有一份廩糧。不同地區每年大約12-18兩不等。這基本上已經是一個農民從年頭幹到年尾所得收入的兩倍。

再有,舉人一旦碰到恩科,那麽朝廷還會再發一筆錢,就是路費,這筆錢是被納入地方賦役體系的,也就是說屬於政府的支出。

路費這個事情,其實很有意思,很能看出什麽叫政令不出紫禁城以及輿論掌握在讀書人手中這兩點。

首先,舉人路費這個事,洪武十七年有明確記載:中式舉人,出給公據,官為應付廩給、腳力,赴禮部印卷會試。其中的“廩給”,指的是廩米一類的錢糧資助。

不過嘉靖年間有個叫霍韜的人自己記錄說:舉人路費,成化以前無有給也。

什麽意思?

朝廷已經明確了有這筆支出,為什麽還說成化以前無有給也?

看起來前後矛盾,但任何有生活經驗的人稍微一想都能明白,朝廷規定政府給你的錢,不是你說能拿就能拿的。

所以時間一長之後,其實士紳官府已經結成了利益共生體。

另外一方面,自正統、成化以後,舉人路費這個事情漸漸被曝露出來,不間斷的有官員給朝廷上奏,說我們這兒有‘大儒’、‘鄉賢’,他們因為沒有路費,不能夠參加科舉,希望朝廷能夠重視。

之後的弘治、正德年間,一直也都有這樣的聲音,嘉靖年對於洪武年間所定的規矩也再次重申。著名的楊繼盛在中了舉人之後就得到去參加會試的路費三十兩,不過他用這筆銀子給他的兄長捐了一個散官。

而到了萬歷這樣明朝的中晚期,這部分的費用較之前連翻數倍。當然在絕對數額上,不過就是十幾兩到數百兩的區別,壓不垮一個國家,但其實可以看出一個問題。

為什麽舉人連一個路費問題都可以進入朝廷的視野得到解決,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這個問題被解決的越來越好,而那麽多佃戶、貧農的生死問題卻解決得越來越差?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不同階層在社會資源的博弈中能力不同。

也就是所謂的越強者越富,越弱者越窮。

言歸正傳。

士紳們在大明的體系之中是力量較為強大的一個群體,並且幾百年來他們不斷取得鬥爭的勝利,就是一個路費問題,都能爭到手。

直白的說,他們自己也認為,治國還是要靠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