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定婚期

“微臣有事啟奏!”

禮部林尚書執笏板上前。

“婚配之禮,人倫大道。皇帝大婚,乃國之隆禮。祖制,皇室諸王必十五選婚,出居京邸。況陛下乃天子,聖齡十六。臣已奏請太後,為祖宗嗣續計,為社稷生民根本計,以婚禮不宜過期為上佳。太後慈諭,先帝遺詔拳拳,望陛下早定婚期,擇吉行禮!”

婚禮、婚禮,重在一個禮字。

明代婚禮之制嚴格遵循傳統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而這僅是婚禮當天要走的流程,實際上還有很多準備工作,就像此刻婚齡的討論、婚禮儀注的編訂,以及婚期的選擇等等。

就眼下來說,婚期只能定今年底還是明年春。因為具體的日子是要看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後去算的。

這都是禮,一步也不能夠錯。

此外,這個事情要從皇太後的準允開始。張太後在很多事情上沒有什麽存在感,但絕不包括皇帝大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成婚必得經過父母,這是孝的一部分。

當時的英宗皇帝在成婚前就想要改婚期,最後沒成功,只得說‘朕奉聖母慈諭,定婚期於明年三月’。

禮教森嚴,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按照朱厚照如今的年紀,如果這件事還不能妥辦,那一定會有大問題。因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人生大事,同時也是重要的政治事件。

拖延、超期……那必定是因為朝廷裏有什麽特殊情況。到時候群臣揣測,蛇蛇蠍蠍的,還不知會弄出什麽事情出來。

不過群臣的擔憂可免,從今年弘治十七年先帝最初籌備擇選太子妃開始,朱厚照就從未表現出過對此事的抗拒。

最多是會覺得無聊。

其實明朝皇帝大婚是從明英宗開始的,他是第一個以皇帝身份結婚的人。當時的臣子們一同商議定好了婚禮‘儀注’。

大致就是先定好什麽人該幹什麽,皇帝和皇後從哪個門進,到哪個殿去,不同身份的人準備什麽程序等等……

英宗實錄裏詳細記載了這個過程,對於朱厚照來說大抵只用照著做就行。

所以林瀚的奏疏,他只草草掃過一眼,具體的成婚流程他也懶得去了解,只是問道:“選親到何種程度了?”

這事兒是內官負責。

劉瑾出來稟報,“回稟陛下,最初入京的共有適齡女子五千人,奴婢與秋雲姑娘按照樣貌、體態、才學等一一進行了篩選,如今已只余五十人,按照規矩,下步應再由宮中老婦引入宮內,請太後再掌眼,到時可請陛下欽定皇後一人、皇妃二人。”

是的,皇帝大婚不是找一個皇後。

而是找三個人。

所以說朱厚照從一開始就沒有很強烈的‘與所愛結成一對共度此生’那種神聖感。

“若是陛下……”

“朕沒有其他意思。照規矩辦。”

劉瑾是在猜測皇帝的心思,因為他伺候的這位與眾不同,這一套流程,萬一皇帝不滿,那也挺頭疼。不過皇帝打斷了他的話。

因為朱厚照一點也不擔心,會娶一個看不下去也親不下去的人……

皇後、皇妃的選擇是非常嚴格的,

這五千人到了京師之後,第一步就是對高矮胖瘦進行甄別,隨後是耳、目、口、鼻、發、膚、腰、領、肩、背……

甚至是發音口音也要聽。如果大舌頭、口齒不清或者說話結巴的,那是鐵定不行,不僅如此,說話聲音不好聽的一樣不行。其他如溜肩、駝背、腰粗、發枯、膚黑的也全都不行,若是身上有明顯的疤痕、胎記、黑痣的,統統遣回去,

總之一句話,膚如凝脂、腰如約束,講究的就是‘窈窕淑女’四個字。

如果這一關還過了,

那麽太監就會將剩余的人領進宮,由宮內的老宮娥再進行一些更為私密的甄別。

就是某個部位有奇怪的味道,也不可以。

古人們已經知道,有些女子的那裏是會生病的。

放了這樣一個人進皇宮,萬一把皇帝傳染了,這得誅多少族才夠?

至於說什麽才是奇怪的味道,那個古人沒說。咱也不能啥都靠古人吧?總得自己加把勁。

最後的最後,留下來的人會在宮裏小住,這樣可以更多的看到性情、才學以及修養等。

可以說,這比考進士難多了。

按照劉瑾目前所稟報的,

最後的這五十人大約已經在宮裏了。

林瀚再添一把火,

“正統七年,英宗皇帝大婚,時年十六。陛下今也十六。且弘治十七年,先帝便已張榜差官,擇良善家女。因而微臣懇請陛下定婚期於正德元年冬,一是應天下臣民之盼,二是全陛下親親之孝道!”

“來得及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