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一箭雙雕

李東陽和謝遷都是幾十年宦海的人,皇帝的心思幾句話一講,他們便能夠明白。

皇帝所要堅持的,其實就是大局觀三個字。

在顧佐與少府的這件事上,何為大局?

答案也許不好講。但絕對不是為了朝堂之上的那點所謂的小心思。

但是這樣的用人方式,對於帝王來說難度極高,因為它不平衡。

如果似嘉靖那樣,用一個人,再扶一個人對付他,那麽朝堂掌控起來就較為容易,因為皇帝在這個局面下是超然的,誰也不敢得罪了皇帝。

朱厚照也使過,便是用司禮監去平衡內閣,但他的用法,仍然是為了具體事情的推進。

可以說是爭鬥服務了政務,而不是政務只服務於爭鬥。

若是後者,鬥到最後就是以扳倒對方為一切的根本,至於國家、百姓,早就拋諸腦後了。

而不平衡之所以考驗大、難度高,

就是容易把皇帝支持的一方弄成一個尾大不掉之勢。

到時候其羽翼已豐,再想找人制衡可就難了,甚至變成了皇帝本身也離不開他。

實際上少府確實有這種苗頭,

少府令顧佐掌握那麽多的錢財、那麽重要的政務,不可避免的會親手提拔一大批官員。這些人各自的路都不一樣。

如此一段時間過後,

別人再提到顧禮卿就可講一句‘門生故吏遍於天下’。

這句話出自《後漢書·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

這些話,李東陽要講。

他不會堅決反對皇帝那樣選擇,但該他說的話他要說。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朱厚照呢喃著重復這句話,

其實如果他已經年歲很大,那麽這句話分量就重了。

畢竟,不可能給兒子挖坑。

但他比顧佐年輕太多了。

難得的是李東陽願意講這樣的話。

內閣這些人,不會次次都支持他這個皇帝,因為理念有時不同,但至少他們願意為了大明而謀。

“劉瑾,知道什麽叫公忠體國了吧,這就叫公忠體國。”

劉瑾微微躬身,他近來行事有些放縱,張永的回來叫他冷靜幾分。有些時候他能覺察到一些……皇帝的心思。

韁繩松一松、再緊一緊,這也是他的命了。

“李閣老,謝閣老。”

“微臣在。”

“這件事,朕知道了。但不論是鹽場拍賣還是不夜城開業,都是朕心心念念之事,臨陣換帥,兵家大忌啊。至於朝堂上這些風風雨雨,朕雖然年紀小,但看得多了。自古聖明之君,誰憂慮過這些?”

皇帝講話總是有一種銳氣,這是與先帝明顯不同的。

“……不過你們說忙閑兩重天,這倒也是個問題。今日這封杭州織造的信,兩位閣老帶回去,市舶司的事,你們與吏部商議,務必選用得人、處置得當,此外,劉希賢在山東奏請增開市舶,這些事,還請兩位閣老一並處理好,其中情況具折陳奏即可。朝廷的開海,不是開了門就算了,往後的管理、抽稅都是大事。”

“大明朝有疆域萬裏、子民百兆,誰也不要說只少府職責重大、事務繁多,朕這裏……事情多了。”

“陛下聖明!!”

兩個人從乾清宮出來,八月的驕陽落在臉上,心情卻是別有一番滋味。

皇帝驚才絕艷,所行之事亙古未有,有時候讓他們心裏都擔著心。

甚至有一種不知大明今後是喜是憂的感覺。

回望巍峨的宮殿,他們此時才忽然覺得最最羨慕顧禮卿的其實是另外一樣東西。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於喬,最遺憾是你我實在太老了,見不到陛下所說的將來了。”

謝遷伸手扶了扶,中午的陽光太甚,一路上那麽多台階、門檻,宮中的路實在難走、越發難走,總是要扶一扶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咱們做得好眼下的事,贏得安心。以後便在天上安心看。”

……

朱厚照走出乾清宮,望著遠遠的兩個老人的背影,忽然想到另外一件事。

其實顧禮卿此番受寵,難道內閣就不會有意見?嘴上不說而已。

不說其實也是被馴服了,而既然人家服了,一般來說,朱厚照是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否則誰還跟你玩得下去。

“叫……謝丕來。”

他本想說嚴嵩,但後來想想謝丕好些。

劉瑾聽了吩咐立馬去了。

謝丕才二十五歲,胡須剛出,年輕之氣未消,只不過侍從室辛苦,他比之最初有些交瘁之狀。

“微臣謝丕,參見陛下。”

“年初大朝會時,朝廷撥了三十萬兩銀子到山東用作修河的工款。你代朕到山東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