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擊鼓

朱厚照面對的情形比於謙要好很多。

那時的大明,精銳盡失,於謙是調山東、河南的衛所之兵、運河上的運糧軍以及防備倭寇的備倭軍入京的。

這三個力量全部進入京師以後,京師兵力擴充至二十二萬。

朱厚照則要好很多,他有上直二十六親衛,除去守備皇城的四個親衛和錦衣衛,剩余還有十二萬精銳步卒可用。

此外,憲宗皇帝把於謙設立的十團營改制為十二團營,約有人數十二萬。

但正德初年,歷史上的正德皇帝在選官軍操練時,僅僅選了六萬零五百名銳卒。剩下的要麽是老弱病殘,要麽就是缺額。

換句話說,十二團營這個時候其實也比較破敗了。

然而在朱厚照看來,此時的危機恰好也是機遇,平日裏,十二團營裏的關系錯綜復雜,一般來說編練新軍好過去捅那個馬蜂窩。但眼下緊急,他完全可以借此再做一次歷史上正德皇帝幹的事——就是選卒。

許多很難的事,都要順勢而為。

就像借行刺抓人,這次是借戰事優化京營。

此時的京營實際由兵部管理,所以這件事朱厚照也交到了兵部尚書王炳的手中。

“若是韃靼真的來襲,上直親衛及河南、山東趕來的勤王之軍先行接戰,在這段時間內,朕與兵部會對十二團營進行重新選軍編練,同時也作為預備部隊,若是哪一處城門守衛薄弱,便派十二團營中的部隊及時補強。大司馬,戰事緊急,容不得半點僥幸,十二團營選軍編練之事要快,缺額的人要立即進行招募補齊,甚至於如果來不及訓練,就只能讓戰場教會他們如何打仗!”

王鏊問道:“陛下,此時韃靼小王子正在大同,自大同而至京師的各處關隘是否需要增兵?”

朱厚照眼神掃視過眾人,“增兵是要的,但不能處處增兵。”

換句話說,防守也要有側重點。

十萬個人,放十個地方,有什麽意義?

兵部尚書王炳進言,“宣府本就是重鎮,無需增兵,但朝廷要有旨意給宣府總兵官楊興,令他務必堅守城池,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居庸關為京師北方門戶,不可不守,臣以為要增兵此處。”

“朕翻閱了前朝實錄,韃靼人應當不會從居庸關過。宣府在北、居庸關在南,這中間的路可以多處設伏,而且這片區域兵力眾多。反倒是紫荊關這條入京的道路更有可能。”

一來紫荊關畢竟離宣府較遠。

二來紫荊關不是那種數一數二的歷史上的超級名關,是因為這個關口有很多條山道可以繞過。

正統年間,也先拿下紫荊關就是在正面戰場不利的情況下,選擇繞到背面。

紫荊關守將雖拼死作戰,最後也免不了人亡而丟關。

“此處,還要選一善戰勇猛之將!”

朱厚照是有意放了韃靼小王子入關,他要在裏邊兒徹底的打敗他。

如果在關外,小王子可能有三倍於周尚文之騎兵,那種野戰誰勝誰贏其實不太好講。

當年也先有九萬精銳部隊,而且分四路大軍進攻大明,他自己所領的只是其中一路。

所以也沒有人提出讓宣府和薊州去協防大同,敵人既然出現在二個地方,那就有可能也出現在第三個地方。

九邊都是擺布好的防守體系,不能夠輕易打亂。

但放進來以後,他並不會任其隨意進逼京師,那太冒險,而且廣大腹地裏還有許多村莊、百姓,如果可以,還是盡量將戰場控制在一定區域以內。

當然了,如果小王子選擇打宣府,再攻居庸關,那就是他自己輕敵冒進,可就怪不得旁人了。

……

……

此時的大同,旌旗獵獵,兵馬連營,嗚咽的進軍號角不停響徹山谷。漫山遍野的韃靼士兵像是洪水一樣隨著地形的高低呈現出蜿蜒起伏的流動之感。

夏日,本是藍天白雲,天晴氣爽的季節,但這個時候卻是戰火連綿,黑煙、血水塗抹著大地。

常大成與柳江傑是當年周尚文在軍學院的同窗,

當初皇帝與他們把酒言歡,互立誓言,說好的,要留名於青史。

現在到了要兌現誓言的時候了。

周尚文覺得常大成為人穩重,所以命他為參將,負責大同城守衛。命柳江傑為陽和所守將,負責守衛大同側翼。

大同其實還好,畢竟城高墻厚。

但陽和形勢十分緊急。

先是上午,陽和所派出的夜不收發現長城外有韃靼軍卒活動。到了午後,從前沿的墩堡傳來消息,確認不是小股韃靼軍隊,而是大同也有一路韃靼軍!

柳江傑不敢大意,他一方面燃起狼煙,並派人向大同傳遞消息,另一方面加強戒嚴,整兵備戰,所有用於守城的武器,全都推上了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