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一切都有答案

讓韃靼小王子入關作戰,本來也在朱厚照計劃之中。

若是加上火篩部,韃靼有十幾萬大軍,明朝若是要在草原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非得派出五十萬大軍不可。

但現在不用了。

雖說過程中有些插曲,紫荊關丟得令他感到意外,不過作為受過教員教育的新時代人,他就是依葫蘆畫瓢,也能懂得一句話:

戰術的勝利並不能彌補戰略的缺陷。

只要周尚文回到大同,他的戰術就是成功的。

而現在,他也從王守仁的‘疲敵’戰法中得到啟示,開始不斷地派出部隊進行襲擾。

這方面是安排了。

另外一方面,大同與周尚文之事,還是需要一些更精妙的操作。

朱厚照是知道袁崇煥的,崇禎年間,袁崇煥率軍救援京師,到最後搞出了多少事情?

作為皇帝的他,又怎麽不會對這其中的事做好妥善的安排。

旁得不提,

邊軍大將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回援京師,這種事情,其實比較敏感的。

你可以說是回援京師,但也可以被誣告成有謀反跡象。

因為誰也說不準,你到底是要救主,還是要做別的事情,

唐末五代十國,便經常有這類事發生,皇帝任命一個大帥出去打仗,結果大帥一個回馬槍,直接把皇位搶了自己來坐。

所以這第一條,就是要解決這個政治隱患。

而只要想到,這其實不難解決。

朱厚照親筆給寫了一封聖旨。

第二條,周尚文在拆開密疏以後,必定急速回援,這樣的軍隊怎麽能打硬仗呢?光跑已經用掉了半條命。

所以他擬了第二道旨意。

第三條,他要將京師最新的情形告知於他。

比如說,城中有糧、有兵,以及朝廷給類的應對措施。

所有的一切就是盡量保證信息是通的,以免做出誤判。

好在,從居庸關到宣府這條路是通的,所以朱厚照每天都命人抄送戰報到宣府、大同兩鎮。

這些事情,看起來不重要,至少不如直接指揮一場勝利看起來重要,但實際上,信息往往能決定很多事情。

因為信息是判斷的基礎。信息都不對,又怎麽能采取對的應對舉措?

……

……

此時的陽和。

破損的城池還來不及修繕,剛被戰火洗禮一遍之後,城中不少人家都掛上了白布。

大同,

一樣如此。

常大成親自到陽和去接總兵周尚文。

不過是月余時間不見,但經歷深重讓人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就好像是許久許久都沒有見到。

周尚文找到了新立的柳江傑的墓。

死者為大,這一趟,他必須來祭拜。

常大成就在他身邊,除了他們兩人,還有孫希烈和徐鎮安,孫、徐二人跟隨他一同出長城,迄今為止,都沒有正兒八經碰到過韃靼人。

四個人在墓前跪下。

周尚文說:“我們八人曾在君前一起立過誓,要為陛下盡忠,為大明開疆拓土。當初我也想過,也許我們當中有人不會活到功成的那一天,但沒想到……”

“戰死沙場是軍人的歸宿,老柳是個好男兒。”

這種時候,男人的話都不多。

周尚文只是領著他們磕了頭,每一次起身眼神都越發堅韌,

最後他握刀問道:“大成。”

“在!”

“韃靼人的最新動向是什麽?”

“昨晚聽到的消息,在猛攻紫荊關,已經攻了三天了。”

“鎮安。”

徐鎮安猛然回應,“在!”

“韃靼人是從蔚縣、紫荊關一路進軍,你立刻率人過宣府,從居庸關入京畿,去拜見皇上。你帶三千人,過宣府的時候去拜見宣府總兵楊興,拿著我的親筆信,去勸他出兵,進京勤王。”

皇帝想要盡快聯系到周尚文部。

對於周尚文來說也是一樣,他恨不得現在就能請一道聖旨,告訴他到底應該怎麽做。

至於他對徐鎮安下的這道命令,有一半是沒問題的。

但是另一半徐鎮安沒把握。

“大哥,楊興會聽我的麽?”

周尚文從袖口之中拿出一樣東西,褐色的盒子裝的,“這是當初皇上與我的密疏,雖然沒有提過令他借兵之事,但此戰關乎陛下籌劃的大戰略,你給他看就行。他若是聽勸,你就和他好好說,他若是不聽,你就和他說說正統時宣府總兵楊洪的事跡!他若是還不識擡舉,就威脅他,戰後本將必會到君前參奏!參他手握兵馬、而不救京師之罪!”

那個楊洪,就是土木堡之戰時的宣府總兵,當時正統皇帝落難,他始終未出一兵一卒相救,事後若不是於謙壓下朝中的不滿,楊洪必定沒什麽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