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閣老

內閣值房在紫禁城的東部,從永樂到正德,內閣的地位處在穩步的上升之中,真實的歷史中,到明世宗,也就是嘉靖年間,因為夏言、嚴嵩連續執掌內閣,其地位開始與過去的丞相媲美,權力亦能穩固壓制六部。

好在,迄今為止,並沒有出現獨相的情況,內閣的人數也一直維持在三人左右。其實永樂皇帝最初設立內閣,其人數是在三到七人不等。因而皇帝把楊廷和塞進來,倒也不能說在禮制上有什麽問題。

他帶著推廣紅薯的聖命入到閣中,便是王炳一向自視甚高,也不敢怠慢太甚。

楊一清倒沒什麽表示,見到楊廷和向他見禮,他便平和的說:“內閣這地方不大,介夫選個地方坐下就好。為陛下辦事,克己奉公、清正廉潔這些都在心中,不必老夫嘴上再說。以後便是同處內閣,紅薯一物陛下也分外重視,若有需要之處,我們三人都可為助力。”

“多謝閣老關照。”

以往內閣最重要的事務是票擬,就是將自己的意見寫在紙上,然後貼在奏疏上。之後由司禮監轉呈皇帝。

就是中間過了這一手,就把司禮監的地位給凸顯出來了。

權力的大小,有的時候就看你與皇帝的距離。

朱厚照知道這樣的隱患,就是後世之君一旦偷懶,就會交給太監去批紅。

但目前為止,他還是保留了司禮監的地位。

內官與外庭的平衡,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司禮監如果被極力打壓,有一天文臣爬到頭上拉屎拉尿,皇帝叫天天不應的時候是要哭的。

而從去年開始,因為所謂‘重大事務’需要內閣閣老牽頭處理,因而在票擬之外,內閣又多出一項工作。

就是要對重大事務進行布置,如果遇到問題,下面反應上來,他們還要一同研究解決。

開會雖然是個很煩人的事情,但一個事情涉及部門多的時候,開會確實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形式,大家一起坐下來,把事情的原委、可行的辦法都說清楚。

只有時時的組織一下這種研究討論會議,內閣的閣員在朱厚照問起來的時候才能對事情的進展以及目前的問題了如指掌。

“陛下對於‘暫不知曉’是可以接受的。但不可以接受的,是連問誰都不知道……這些,介夫以往應也聽說過,自然不成問題。然後除了陛下那邊,還有……”

這是王鏊在提點他,並用眼神示意了下楊一清的位置。

王鏊在這裏算年紀大的,他今年58歲,比楊一清還大四歲,比楊廷和更是大了九歲。但誰讓楊一清是他們四個當中最早入閣的呢。

楊一清當初在陜西治理馬政的時候,手段是比較激烈的,譬如走私,他是抓到一個處置一個,這裏的處置基本上要麽抄家,要麽砍頭,否則怎麽鎮得住那種亂糟糟的地方。

某種程度上來說,楊一清比皇帝還要嚴格而不講情面。

和當初李東陽、謝遷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現在內閣首揆是他,按照規矩,剩余的三人都應歸屬他管理。也就是說,如果做得讓楊閣老不滿意,這也是不行的。

楊一清順著王鏊指的方向,看了看伏案批注的楊閣老,心裏頭也明白的。他在朝中,哪裏能一點傳聞都不聽說。

“多謝濟之公提點。”

這個過程中,王炳沒有說話,只是與他相互見了見禮。

坐下以後,楊廷和也不知道該幹什麽。

主要皇帝對他的要求就是倆字,紅薯。可這麽一種新生的東西,下面的官員知道都不知道,自然就不會有奏疏。

過了一會兒,三四個太監搬來了不少書籍,楊廷和從早上查到了晚上,期間另外三位閣老都很忙碌,王鏊還離開一會兒去了乾清宮,大概也是有什麽事情吧。

楊一清只在間隙看過他幾眼,但也沒說話。

到第二天的時候,楊廷和自己坐不住,便走了過去,說道:“楊閣老,下官查閱了些古籍資料,確實未見過有關紅薯或類似紅薯的記載。下官以為,此類事,坐在內閣裏是不會有什麽進展了,便想著還是走出去,先選塊地方,然後會同戶部、工部等商討一下推廣之法。”

“可,介夫去做就好了。”

“是。”

楊廷和轉身離開,路過王炳身邊的時候還低了一下頭,“王閣老。”

“嗯。”

王鏊不在內閣值房裏,而在邊上新開出的房間。

內閣的值房之外,又新增了三個房間,裏面都是會客的擺放樣式,幾張椅子,幾張桌,現在正討論事情呢。

他負責聯系戶部、少府和工部,這裏就涉及到一個重大事務,修路。

一般來說,閣老之間都是相互給面子的,比如王鏊雖不負責聯系兵部,但具體的事情如果涉及到兵部,也可以通知他們派人過來,而且除非尚書被皇帝和首揆叫走,否則尚書也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