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不搶功勞就沒了!

歷史上的造反數量比我們後世人想象得要多,之所以我們覺得少,那是因為大部分都沒撲騰幾下就沒了,這樣自然就無人關注。

這裏面,不是每一次都把軍隊、情報、糧草、兵源等等全部搞定才起事,很多人並沒有那種見識。

漢王朱高煦算是和朱棣見過世面的了,最後還不是以荒唐收尾。

所以王廷相才懶得去想這個問題。

他去年在陜西處理平叛事宜,就是剛柔並濟,對於犯事的人堅決的剿滅,對於普通的百姓則是安撫為主。

安化王連檄文都已經發出來了,那還有什麽好考慮的,大軍開過去就好。

靈州城內,便是一般農戶用的小船也被征用了過來,他要率軍渡河。

這個巡撫大人,性子很急,一直催促靈州所千戶史鏞尋找船只不說,最後不等木筏全部造完就要領兵出征。

史鏞勸說道:“朝廷大軍已到,為穩妥起見,中丞是不是再等等?到時兩路大軍齊上,反賊必無逃脫之可能。”

王廷相不是溫和脾氣的人,他駁斥道:“殺官造反,事務繁多,前幾日最為奔忙,其調兵遣將也必定急切。現在我們在這裏等上幾天,難道好讓他從容安排、安撫人心、鞏固城防嗎?你莫要說了,聽令行事!”

這家夥風風火火的,搞得王守仁都不好講什麽,不過他本身也不認為叛軍能鬧出多大的事端。

要渡……便渡吧……

王守仁對於這個人算是有些興趣,所以在王廷相下令渡河的時候,他也到渡口觀看。

這是陜西固原鎮的兵馬。

“應當是楊閣老當時編練之兵。”邊上仇鉞認得出,正德二年他與其並肩作戰過。

從高處俯視,王廷相這一路兵馬頗為齊整,在渡河號令的統一調度之下,後軍跟上前軍,緊迫有序,沒有明顯的混亂。

過河的軍隊也不耽擱,馬上在河岸邊擺開陣型,以免有意外之事發生。

從這裏就可看出,固原兵馬還是有紀律性的。

“渡口都不守。”韓十二郎也騎著馬與仇鉞左右守著王守仁,“到底什麽意思?”

“是官軍的動作太快了。”仇鉞分析說:“八月三十日夜舉事,這才不過三天,路上還要時間呢。”

“我們還繼續造木筏嗎?”

王守仁肯定應答,“造,他們渡河以後,我們也立馬渡河。陛下是有交代的。況且……我倒不覺得連渡口都不守,興許已經在路上,可以試試……”

這是一次功勞啊,王守仁本身是還好,他所得的聖寵已經足夠了,不過他還得為手下的人考慮。

“仇鉞,本官派你領左衛八百精兵閃擊鎮城,你可敢?”

仇鉞粗狂漢子一枚,他豪氣而應,“有何不敢?!”

王廷相領的是步卒,朝廷還沒那麽多的銀子養這麽多的騎兵。

甘肅有三萬,河套有一萬余。

近五萬的騎兵部隊,以一個中期王朝的國力,其實快到極限了。其他如宣府、榆林,基本就是兩三千人的規模。

所以,仇鉞一旦領左衛軍出擊,那麽必定會搶在王廷相的前面。

雖然說溫良恭儉讓有時候是挺重要的,但是王廷相可是一點都不和他客氣呢,這麽著急,難說沒有搶功勞的嫌疑。

這個時候,王守仁不能再軟糯。因為你是一軍統帥,軍隊裏面都是氣血十足的青壯,誰會服一個軟綿綿的人。

當然,王守仁也不準備獨占全功,他已經將木筏讓給王廷相,讓他先渡河了。

“那便去吧,若是能成,這個功勞可不小。若是不成,你也不可孤軍深入。”

“末將領命!”

八百人這個數量,要渡河還是相對簡單的,左右也就是幾個時辰的事。

實際上,安化王是派人過來守渡口的。

這幫人經過一番商議,決定以何錦義為討賊大將軍,周昂、丁廣為左右副將軍,孫景文為軍師,統率一萬兩千兵馬,直奔靈州北渡口。

但的的確確是朝廷‘未蔔先知’,動作太快了,三十號出事,轉眼就有官兵進駐靈州所,仿佛就在等著似的。

何錦義也是走到半路,忽然聽聞靈州所出現官軍開始渡河。

帳下孫景文一聽都有些慌亂,他急切的說:“大將軍,渡口有失,則朝廷大軍可源源不斷而來!必須擊敵半渡!”

“本將軍知道!但根據奏報來看,渡河之兵已有數千,具體如何還應從長計議。”

孫景文聽後都傻了,“大將軍,時間緊迫,再從長計議渡河之兵只會更多啊。我軍距渡口不足四裏,正應沖過去,一擊而潰!”

……

另外一邊,張璁領了一個人去見了王廷相。

“錦衣衛?”

王廷相驚詫的從主位上走下,略作思索之後問張璁:“是當初傳消息給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