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嚴閣老與拍賣所的新情況

嚴嵩從侍從室離開以後,便遵了皇帝命令統管兩淮鹽場拍賣,至正德四年已近三年。

拍賣所每年固定上繳九十萬兩白銀,其他不論,也不再有轉運司、鹽場、檢驗所等各類大小衙門之後,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此外,商人支付銀兩並不能支付給拍賣所。拍賣所要和戶部一同處理經營權交割和銀兩支付事宜,由國庫收錢。

唯一比較煩的,便是要處理鹽場私人經營者和灶戶的關系。

以往的灶戶戶籍是不能隨便脫籍的,現在受雇於私營者,其身份就變得難以界定。

因為灶戶清苦,使得許多人逃籍,導致鹽場私營者的用人成本大幅提高。

畢竟朝廷是用權力剝削灶戶,其他群體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萬一鬧出了人命,拍賣所還要管一管。

成本的推高,導致兩淮地區鹽價的上升。好在朝廷還維持著行鹽範圍的概念,也就是某個區域只能有某種鹽銷售。

只是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南直隸等兩淮鹽區的百姓生活成本提高。

順著正常人的邏輯去想,自然就是兩浙、山東以及長蘆鹽會偷摸進入南直隸。甚至是兩淮鹽業經營者私下裏直接自己購買兩浙鹽,然後當做兩淮鹽來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正德三年,朝廷全面加速推進兩浙、山東等地的鹽場拍賣,把更多的鹽場交給私營者,消除改革後其他地區食鹽的價格優勢。

然而即便如此,鹽業這一領域似乎還是出現了某種亂象。有的鹽場拍賣了,有的鹽場還沒有,改革陣痛期讓人開始擔憂。

整個正德三年,鹽業一直是朝廷的主要大事。

但到年底的時候,更為奇怪的一幕出現了,兩淮鹽的價格忽然降了!

直接的原因是出現了一個叫尤三春的寡婦。

此人經營一處安東鹽場,一處清江浦鹽場,丈夫去世以後,並無子嗣,她接手產業以後,首先解決用人貴的問題。

灶戶之所以貴,就是早先會曬鹽的灶戶大多不願意繼續從事老本行,剩余願意的也要價高。但是尤三春通過娘家幫助,制定了一套專門從事食鹽生產的規範流程,隨後招募連肚子都吃不飽的那些人,這價格當然便宜。

而後她又托了亡夫好友在官府中的關系,持續搜集證據,並向拍賣所舉報,其他商家用其他地區的食鹽假冒兩淮鹽進行銷售。

這個是核心利益,如果不是行銷區的優勢,兩淮鹽又能比其他地區的食鹽好到哪裏去?

這樣兩個致命招打出去之後,尤三春所經營的兩處鹽場忽然間成本降了、銷路有了,經營狀況大為改善。

但實際上,是暗中有一雙手在幫助她。

朱厚照當然不願意自己推動的改革半路夭折,如果拍賣鹽場的商人難以生存,那後面就沒得搞。

因而嚴嵩上奏這些事時,他暗中指示拍賣所聯合地方政府和其他地區的轉運司,打擊違規跨區的銷售行為,正好也找個理由查一查另外幾處轉運司的腐敗問題

其他區的食鹽少了以後,市場出現真空,兩淮鹽又活了過來,這裏頭尤三春所銷售的食鹽價格最為便宜,於是兩處鹽場的食鹽很快銷售一空。

至今年,尤三春以及惠鹽記在兩淮地區迅速火熱起來。

但是鹽這個東西和地裏長糧食似的,一年的產量是有限的,就算弄得再好,賣完了也就賣完了。兩淮鹽場原本有二十多個,總不能現在兩個就把市場全占了。

正德四年,惠鹽記紅火了一年之後,尤三春也開始變得憂慮起來,說到底,她那套培訓的法子,慢慢的會給人偷學去的。

到時候,她又怎麽辦呢?

所以她正在通過各種辦法,聯系嚴嵩。

一來今年拍賣再拿鹽場,二來再要一個‘政策’。

朝廷原先防止單獨的鹽商做大,所以對於鹽商之間進行鹽場轉讓是嚴格限制的。不能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後弄出個資產千萬的大商人。

但是呢,商人也是聰明的,他們找到了這個規定當中的‘漏洞’。

就連朱厚照也沒想到,嚴嵩估計也拿不準主意,才將情況寫成奏疏遞進皇宮。

“這種情況,拍賣所同意了麽?”朱厚照問的是拍賣所的所副司徒昊。

“回皇上話,嚴所正還未同意。只是,這是惠鹽記所請……所以嚴所正覺得必得上奏陛下,由陛下裁決。”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法律、規定沒有完美的,聰明人總會在其中找出空子。

朝廷禁止的是鹽商之間進行鹽場經營權的轉讓交易,明眼人一看就是不想單獨某個鹽商占有太多鹽場嘛。尤三春估計也是明白的,所以她換個思路提了個請求:鹽場原先歸誰經營就是歸誰,這個死規定不動,但是惠鹽記可不可以收購其他鹽商的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