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臣沒有委屈!

“是。臣是這樣想的,討宗祿的宗室他們來見臣,無非也就是想要臣遞個話,想想辦法叫朝廷補上他們的祿米,或是五百石,或是三百石,總歸是不嚇人的。”

“不嚇人?”朱厚照立馬提高了音量,“你起了這個頭,可知後面怎麽辦?宗室不得旨意便入京,還上告成功,他們身後還有數千個宗室呢,全都效仿他們,你叫朕到時候拿什麽話應對?”

嚴嵩拱手又彎了一腰,“應對不了就該有解決之道了。”

朱厚照臉色一變,隨後笑了起來,“你是要把這幫人給急壞了啊。”

“正是。陛下要解朝廷宗藩之困,只能是不得不解,可是如何不得不解呢?這個賬得讓人算,這個麻煩能讓人惹,臣願替陛下做這個惹麻煩的人。到時候按照舊制,朝廷解決不了這個麻煩,那麽陛下就不得不改舊制了。況且他們一急,便也不會阻攔陛下了。”

朱厚照點頭,“不錯。一個座王府朝廷每年得給祿米一萬石,眼下大明朝有幾十個王爺,這就是幾十萬石,再加上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宗人府現有記錄的宗室有近三千人,便是其余的宗室祿米少些,也要平均每人500石,這就是一百五十萬石。合在一起朝廷每年要給祿米二百萬石。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有幾個省份一年的祿米能有兩百萬石的?

國庫每年的稅糧看似維持在高位,可消耗也不少啊,軍餉、賑災、官俸,那是處處要錢,朕就是翻修座宮殿那都舍不得。真要一年能剩個兩百萬石,朕就存個十年,弄他個二千萬石糧食給朕的將軍們。”

有二千萬石的糧食,再多開辟幾個馬場,養些馬,到時候他就敢喊出大明版本的‘三十萬北涼鐵騎’。可是它每年不剩這麽多糧食啊,就這天下還饑民遍地,救也救不過來呢。

“陛下所言極是,眼下已近年底,下一年的秋糧還未解繳入庫,上一年的則已基本消耗一空,只留一些應急,若是惹得天下宗室都來討要祿米,戶部必然是要急的。況且上百萬石的糧米,就是戶部有,拿出來怕也心疼,他們一定會說按照舊制,不必給齊。”

朱厚照給了幾分笑意在嚴嵩的臉上,“只是這樣一來,他們就更加的要恨死你了。”

“臣食君祿,是為陛下解憂,臣讀聖賢書,是為做一名忠君之臣,至於長短,留待旁人去說便是。”

“嗯。不過,一年兩百萬石的糧食,朝廷不是給不起啊。你這個賬得讓他們算得更加驚心動魄些。”皇帝略有深意的這麽講了一句。

“陛下的意思是?”

“得有人去給大夥兒講一個故事。”

“什麽故事?”

皇帝掐著腰走上台階,“一張紙永遠無法對折七次的故事。”

這就是嚴嵩不能理解的了,“一張紙怎麽無法對折七次?”

“當然不是絕對的,不過要找到能對折七次的紙在這裏是不可能的。”朱厚照單手指了指他,“這件事可以找書院裏的格物學院幫忙。嘗試嘗試,看看朕說的是不是真的。道理朕不與你講了,講了你也不懂。

但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開枝散葉’。你去算一算,太祖皇帝時不過二十幾個宗室,到朕之時才一百多年,再有一百年又該是多少人?又該是多少糧?這麽一算就會發現,此制不改,我大明不要說萬世基業了,就是三百年都撐不過去。叫太祖皇帝知道大明還不如弱宋,你說他會不會責怪我們這些後世的不孝兒孫?”

“那,陛下要如何改?”

嚴嵩敢問出這個問題,他有這個自信。

朱厚照也覺得這小子很有奸臣之才,於是就和他坐下來慢慢說,“要限制藩王的財富,不法之財要清退,這是其一。其實朕不想殺人,都是自家人,殺了是叫外人看笑話。其二,宗藩承襲爵位,不論是不是嫡長子,都要降級襲爵。”

第二點才是真正的殺招。

清王朝就是這麽幹的。

大清呢,雖然有各種毛病,但是在封建王朝階段的統治技術確實走向了巔峰,而且解決了過去數個王朝始終解決不好的問題。

王爺,就是一個典型。

在大清,你爹是親王,你就得降一級,連降了幾級之後,幾代一過也就不剩個啥了。

所以後來北京城裏姓愛新覺羅還一邊在路邊兒擦鞋的可不少。

一個親王一年一萬石,過一代,全成郡王,郡王一年才兩千石,再降一年就是一千石,翻倍往下掉啊。

嚴嵩此刻方知皇帝真正的用意,不過這樣一來會有一個問題。

“陛下,宗室降級襲爵,幾代以後無祿米可領,那麽宗室又該何以謀生呢?”

降級襲爵其實不難,聖旨一下,說定就定了,有什麽的,難道他們還能到京師裏來糧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