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強力推進

“……京裏的官員不提,地方上,或許仍有少數人並不理解朝廷為何要在九邊重鎮清理軍屯,畢竟先清理了寧夏,寧夏反了個安化王,再清理薊州,薊州又出了個遵化之亂。朕也知道,有些人在心裏想,皇帝年少,心急氣切,不懂得事緩則圓、徐徐圖之。”

朱厚照就站在上面,居高臨下的訓話,“說這話,想必還是不了解朕。清理軍屯若能事緩而圓,朕豈會棄良法而不用?實際上,緩也好、急也好,丈量田地就是丈量田地,沒有只丈量一半的道理,而且搞個半吊子,看不到太大的成效,還會將事情變得更加復雜,不是更加愚蠢?

當然,現在再談這一點為時已晚。朕已經下定決心,再花一年的時間,勢必要將九邊軍屯清理幹凈,大同要反、朕就鎮壓大同,陜西要反,朕就鎮壓陜西,要是九邊聯合起來一起反朕,朕死,亦不悔矣!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秦皇漢武再威武,也都作了古,漢末唐末再黑暗,百年之後一樣會有大英雄救萬民於水火。這大勢之中,朕掀不起什麽浪花,你們也都掀不起,既然如此,那清屯這件事還怕什麽?做下去,沒什麽大不了!”

皇帝撂出的話擲地有聲,根本不容任何一點質疑。其中的決心也很清楚,一句話,誰要造反那就造好了,造得贏,砍了皇帝頭去,造不贏?那就是皇帝砍你的頭!

不過朱厚照沒提到內地衛所清理軍屯的事,九邊一搞定,內地衛所的戰力更加不堪,這幫人既不會團結農民,也不敢自己拼命,哪裏像邊軍至少還打過幾場仗,所以這已經是不用講的事了。

上午的群臣大會結束以後,很多大臣都相對沉默。

皇帝那種君臨天下的強勢讓他們很有些壓力,清理軍屯針對是那些想要作亂的人,在場之人還好。但是紅薯推廣,涉及到好多個省份,那就是對主政的官員說的,推廣要是不力,也沒好果子吃。

再加上水師籌建、地方斷案剿匪,這任務可是不少。

陸續出奉天殿時,王鏊看到王瓊跑過去和王炳湊得近,頓時有些冷眼不屑,後面幹脆看也不想去看了。

他的身邊圍繞著豐熙、章黎,這些是原來在福建便認識的,還有王璟、費宏、顧人儀以及彭澤,這幫人都仰慕王鏊的人品道德,所以對其有認同感。

而首揆楊一清的旁邊也不少人,現任陜西巡撫王廷相、回京參會的兵部尚書齊承遂、右副都禦史張璁,甚至楊廷和本身也和他走得較近,除此之外還有些面孔,真要數起來也不少。

當然,也有獨立於這些人之外的劉、李、謝三人。

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反正一個人總是會靠這個近些、靠那個遠些,朱厚照並沒有特別在意,對他來說,必須要掌控的就是內閣四人和邊軍將領。

……

……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到了下午,也不知陛下會挑哪一個?”

“陛下豈是那等雞腸大小的心思?孔明都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陛下又怎能不懂?因而必定是想辦法輪上一邊。”

“閣老說的是。”王瓊在王炳側後跟著,“不過即便如此,也有個先來後到的區別。況且,後面的省份說不準還要等到下一次大朝會。”

“順序倒在其次,主要還是這些事情。軍屯、紅薯都不是新鮮事,所以正德五年就要看誰把事辦得好,辦得敞亮。”

天子其他的事不提太多,現在的態度就是停下來、就是盯住地方看怎麽落實,哪怕花上一年甚至兩年的功夫,也要把兩件大事給辦好。

他們都是聰明人,皇帝的這份心思還是聽得明白的。

“可惜靖虜伯為了穩定三邊不能回京,否則咱們卻可以和他好好商議一番陜西清屯之事,只要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章程,那陛下也能見到這份用心。”

王瓊受此提醒覺得很對,他還是有一份幹練的,立馬說:“沒有靖虜伯,還有王廷相,就是沒有王廷相,下官自己也要拿出點真材實料!”

“嗯,這是少不了的。”

另外一邊。

“薊州,應當都平穩了?”楊一清簡單的問了一下兵部尚書。

老齊想了想那個囂張的錦衣衛副使麻斌,表情復雜的點了點頭,“平穩了。”

“說是殺了些人。”

“是,要麽以與亂軍有染的名義,要麽以違抗聖旨的名義。閣老,這樣殺下去,只怕會激起更大的變故。”

楊一清含著胸,揣著個農民端,他嗓音沙啞,笑得像出痰卻又出不來的那種感覺,“你以為陛下為何縱容他在那裏殺人?啊……咱們這位陛下,溢美之詞不必說了。你有沒有想過,清理了軍屯其實就是分田給一個一個普通的士卒?這些人不識字、也許還不辨是非,所以最初會被那些亂軍頭子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