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正德十年

正德十年四月,已完工兩年的兩京大道上行人絡繹不絕。

往來南北的諸多面孔之中,有一身穿一襲長衫、頭戴四方巾的書生青年在路邊楊樹下的茶館內歇息。

他面容俊俏,雙眉如劍,端茶的手如女人一般纖細,一看就是從小便不做一點重活的官宦子弟。

他在此處不久,岔道上邊忽然之間來了好幾輛車馬,馬車極為精致,窗戶上還有花瓣樣的木雕,縫隙之處露出一個眼角略帶皺紋,但仍然精明的眼神。

來人打量了一下茶館裏的書生,又聽身邊人說了‘確是此人’四字,於是便不做猶豫、急忙下來了。

這是個女人,三十多歲的模樣,頭發挽了起來,顯露的皆是一個成熟女人的風韻。

她帶著婢子和下人來到青年書生的面前,大大方方的行了一個禮。

“民女尤三春,見過楊侍從。”

不錯,此人正是楊慎。

楊慎是楊廷和之子,今年二十八歲,正德六年時,他參加科舉最終一朝登科,狀元及第。

因為他曾經在皇帝還是太子時當過伴讀,而且還是當朝閣老楊廷和的兒子,所以考慮到這些因素,他大概率是不會成為狀元的,以免無聊之人說閑話。

不過楊慎的文章實在是寫的太出彩了,一方面是他家學淵源,一方面他也曾追隨王鏊學過經世致用的學說,所以不論是閱卷官還是皇帝本身,都覺得若不把他點為狀元,反而是因噎廢食,沒有以才為先。

還是朱厚照最終果斷,就點他為狀元。

原本閱卷官們還有些擔憂,他們覺得這個皇榜貼出去肯定會引起議論,哪想到京中沒有任何的雜音。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楊大才子的才名竟然真的讓人覺得,他就該是狀元。

或許,這就是公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吧。

在四川有一句俗語叫,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這個升庵科第就是楊慎。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

正德六年,他高中狀元以後,按照慣例先去翰林院,授官翰林院修撰,從六品。

正德七年,他升為翰林院侍讀,正六品。

正德八年,皇帝任命他為藏書園副園正,從五品。

正德九年末,楊慎奉旨入宮,列侍從室侍從。

而此番他出現在兩京大道上的淮安山陽,是因為要執行一項重要的政務。

在尤三春的眼中,楊慎是如天上一般的人物,他出身貴、才氣高、還與皇帝關系匪淺,年紀輕輕就是狀元,尚未三十,便已經是侍從室侍從。

這便罷了,這等人物家教還極嚴,舉手投足之間盡是優雅,只怪她不夠年輕,否則就是鉆也要鉆到他的被窩。

她還眼尖,看到楊慎的腦門上有幾滴汗珠,瞬間便覺得心疼。

而能讓這般人物俯首稱臣、在這樣的季節不辭辛勞連日趕路的,怕也是那個還要再高的帝王了。

“……也不知怎的,陛下好像知道尤東家變著法子都要大肆鋪張一樣,早先便已經傳旨,而後還不放心,命本官沿途查看天子行宮。尤東家來得倒巧,我們便一起瞧瞧去。”

“是。”

這個尤三春是惠鹽記的擁有者,正德四年以來,她極力維持和官府的良好關系,以聽話、能辦事的優勢獲得皇帝信任,所以迅速成長為天下皆知的大鹽商。

至正德十年,大明各處鹽場均已拍賣完畢,以惠鹽記為首,另有七個鹽商共同經營著大明數百處鹽場。

這些鹽商的背後都有皇室的背景,而且還有數量不等的幹股直接為皇室所持有。

他們承包鹽場、雇傭灶戶,生產食鹽,行銷天下,現如今,兩淮、兩浙、山東、長蘆等鹽場每年的拍賣銀兩收入就高達四百萬兩。

這還不算這些鹽商本身獲利還要再給皇帝分紅。

真要算起來,鹽之一項給國庫帶來的歲入就要一千萬兩以上,當然,這是今年的目標,實際上也是過去幾年逐年增長的結果。

平均下來,八家鹽商每家每年分給朝廷的利從最初的三十萬兩,已經逐漸增長到八十萬兩。

這個數字極大,便是因為這幾年隨著海貿的發展,海外流入的白銀蹭蹭往上漲,而且盛世之年,人丁增多。是個人,就得吃鹽。

此外,當然也有人覺得舍不得,因為皇室通過拍賣收一輪銀子,通過分紅再割一刀,一頭一尾連割兩刀,最後留下的都不剩多少了。

為此,部分鹽商選擇保留後一刀。

這也是可以的,朝廷並不明令禁止,不過他們的規模難以做大,比較好的鹽場通常不會拍賣給他們,以壓縮他們的利潤空間。

經過幾年演化,基本上已經是皇商占據主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