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皇子序齒

正德十年,皇子序齒已經來到第四位,如果算上女兒,那他現在就是四子三女。

前些年或許是皇帝和妃子們年歲都小的緣故,子嗣添起來沒那麽快,正德六年以後各個妃嬪都分別來了喜。

皇長子名朱載垨(音同守),正德二年出生,現在已經九歲,生母為寧妃,也就是梅懷笑。

皇次子名朱載壦(音同熏),正德二年出生,同樣是九歲,生母為昭妃,也就是梅懷顏。

隨後朱厚照迎來兩個女兒,大女兒起名秀玉,生母為沈淑妃,二女兒名為秀榮,便是夏皇後所生的那個公主。

再後面是皇三子,起名載垚(音同搖),有山高的意思,他是正德六年由陳賢妃所生,現在才剛五歲。

皇四子朱載基,正德七年出生,生母為順妃。

敬妃葵兒也給皇帝生了子嗣,不過是個女兒,才剛剛兩歲。

這個格局,基本上可以保證正德之後的皇位傳承無憂。

不過結構不太合理。

梅可甲雖然現在是伯爵,但是商人之家出生,皇長子、皇次子的母親還是他的妾室所出。在講究地位的年頭,載垨和載壦天生就矮了一截。

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的,並不以朱厚照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皇四子的母妃順妃是個蒙古人,所以他是想都不要想。

剩余皇三子載垚,他的出身沒什麽缺點,但也沒什麽亮點,母妃賢妃在後宮之中雖然為皇帝所喜,但畢竟不是皇後,更不是貴妃。

現在皇帝還年輕,妃嬪們也年輕,等到今後年老色衰會不會有今日這樣的地位還說不好呢。

朱厚照也不知道要說什麽,天下的幸運的事,總不能被他一個人占盡了吧?

朱元璋的兒子倒是結構很合理,一個大哥地位、能力無人能夠挑戰,格局穩定的很,結果最後還比朱元璋早亡呢。

所以這種結果沒什麽好抱怨,接受、然後再想辦法吧。

“……監國的皇子,你們以為誰更合適?”

皇子們都不大,所以實際上的事情肯定是內閣決定。但不要說九歲了,就是三歲,也得找個皇子在上面坐著。

楊一清回稟,“臣以為當令皇長子監國。”

“為何?”

“不偏不倚,方正公道。”

朱厚照明白,既然沒嫡,那就是長,常規做法,中庸之道吧。

“嗯。”他點點頭,隨後摸了摸鼻子像是有些不好意思,君臣相得將近十年,有些話,他也是願意這兩個親近之臣說的。

“兩位閣老要體諒朕。永謝布亦不剌去年和今年都上了同樣的話,火篩回到草原以後一直在積攢力量,朕原想正德八年就去進剿,現在又拖了兩年,再拖不得了。”

“陛下言重,臣惶恐。”

“誒,不必如此。咱們君臣之間聊聊嘛。朕知道,有些禦史言官不斷的說朕是好大喜功,這一點呢,朕認一半。”皇帝搖晃著腦袋,一副不占理犯錯、但是還厚臉皮的樣子,“可話說回來,不喜功的皇帝那還有什麽志氣和志向?你們希望朕毫無鬥志,回到後宮夜夜飲酒作樂?朕就是要開疆拓土、遠邁漢唐這份功。有什麽不行?

至於他們說的第二個詞窮兵黷武,這朕不認,說什麽也不認。”

說著還繼續強調:“而且今天不認,以後也不會認。朕登基十年了,軍屯籽粒長到了八百萬石吧?鹽稅今年上得了千萬兩吧?整個國家的歲入從不足三千萬石,連續躍了四個台階,已經到了七千余萬石,而且少了邊疆軍餉開支,國庫現在每年都結余,甚至還給官員漲了薪俸,京城多蓋了六個京倉,糧食還是滿得往外溢。

有人說這是紅薯的功勞。嘿嘿,紅薯還不是朕力主推廣的?這要是還算窮兵黷武,那他們得翻翻史書,看看哪個打仗的帝王還做得比朕好!”

朱厚照插著腰,多少有些犯起了牛脾氣。

反正他不管,這次再不收拾收拾蒙古人,以後拖下去更麻煩。他本來就有嘉靖年間,土默特部落首領俺答又進犯中原記憶。

楊一清也知道這次和先前不一樣,皇帝總是有出兵的沖動,像當初要打哈密,那次他聽勸了,正德八年時考慮了太子尚缺的因素也聽勸了,可幾次三番的……看來這次是真的阻止不了了。

其實他當內閣首揆,從來都不會不管不顧的反對用兵,而且國家的形勢一片大好,哪裏就到了蒙古人做大的程度。

正德七年,王守仁坐鎮,指揮賬下一眾部將對蒙古部落采取了擾、襲、驅的堅決打擊。西北方向,關西七衛不成軍,靖虜伯周尚文便派遣馬榮領兩衛精銳騎兵駐在哈密,瞪著眼睛看忠順王是不是要和土魯番汗國眉來眼去。

這些都是楊一清同意並且力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