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爭清名

“撞墻自殺?”朱厚照還真是有些意外。

“是的,而且在他領頭之下,好幾個大臣都前赴後繼的,好在有侍衛阻撓,倒也沒有鬧出人命,只是毛尚書確實撞傷了腦袋。”

朱厚照吐出冬棗核,“他是一心想不過了啊。你現在就去告訴尤址,將毛紀關進大牢。”

“是,不知……陛下要以何罪名關他?”

“擅離職守、重清名而輕國事,以瀆職罪抓他。”

太監心道,這也是妙。

“是。”

其實這個時候天子已經過了午門,就在承天門之後,聽說這件事情以後他就來了。

就是要看看這幫混蛋能鬧多大的事。

承天門之外,

尤址的出現讓這裏安靜了不少。

他端著手,捏著嗓子說:“陛下有口諭。”

楊一清立馬率領眾臣下跪,“臣等接旨。”

“陛下說:朕不知爾等為何意,具體為何事見朕。”

楊一清答:“臣等無意忤逆聖意,此為請罪而來。”

尤址繼續擔當皇帝的傳話筒,這些都是先前就教他說的,“朕赦你無罪,你也不必再請罪了,速速回內閣處理政務。再有,內閣首揆有統率百官之責,國家政事也都賴以百官,你叫這些人都散去吧。”

皇帝的話還是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

楊一清繼續道:“士紳優免之事,老臣的確與陛下意見不一。但君臣名分已定,老臣絕不敢以臣子之意代替聖上之意,因而還有許多其他事,要拜請聖上以為決斷,請陛下降恩,準臣一見。”

“具體是什麽事?”

楊一清說:“靖虜侯周尚文來奏,葉爾羌汗國欲遣使朝貢,他不知聖上是否願意降恩。”

尤址道:“楊閣老的意見呢?”

“老臣以為我朝為禮儀之邦,朝貢和使理當召見。”

“照閣老的意思辦即可。”

眾臣一聽,心裏泛起嘀咕。

皇帝還真是有招。

楊一清的話當然也是沒錯的,國家那麽多事,總有需要請示皇帝的,所以他的本意是以這種方式來達到見皇帝的目的。

結果一句‘照你的意思辦’又給退回來了。

之後楊一清又說了幾件事,尤址都是一樣的回答,就是楊一清自己也明白過來了。

之後,尤址的身後來了一個太監,他附耳說了幾句,尤址默默點頭。

“來人呐。”

幾個侍衛到他的身前。

“在!”

“工部尚書毛紀擅離職守,重清名而輕國事,不思處理部衙要務,卻在此沖撞承天門要地,著下獄看押。”

毛紀一怔,他倒是不怕坐牢,但是怕安這種罪名。

而且這明顯是皇帝故意的,

要說擅離職守,今兒在這裏的全都擅離職守了。

皇帝現在故意揪他這一點,屬於‘沒事找事’,可他也否認不了。

“微臣觸犯天顏,死不足惜!但天下大事,皆系於陛下一念之間,陛下縱使盛怒,也不可不見臣子啊陛下!陛下!”

“著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毛紀瀆職之罪。審清以後交內閣決議。”

這句話是較為藝術的。

皇帝真是要收拾毛紀不會是瀆職罪,隨便扯一個抗旨不遵,還不是要了他的命?

但真要這樣,這會兒這幫官員反應定然不小。

反而是不輕不重的瀆職罪,讓很多人進退維谷起來。

畢竟天子沒有下死手,他們也不好太過激。

《大明律》中有明確的記載瀆職罪的處置標準的:凡官不奉公法,擅離職守,輕則杖一百,徒三年;重則斬監候,以其犯罪情節論。

這種交由內閣決議的,肯定是輕一些的瀆職罪。

再考慮到他不是真正的瀆職,可能就是幾十板子的事。

但量刑多少,都是上面的人一句話,萬一給你弄個‘徒三年’,那也挺難受的,說到底,他們現在都是瀆職。

“楊閣老。散了吧。”

楊一清當然不肯,皇上這番脾氣是左也不行,右也不行,他也不能讓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朝中大事他又不敢自己真的做決定的。

“還請公公轉達聖上,楊一清身為大明之臣,對陛下之忠心,天地可鑒。老臣願去官、也願令死罪,只求陛下回心轉意。”

尤址什麽話也沒說,轉身離開了。

王鏊起身,“所有人都各回部衙,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各司其職,政務為要,不可輕忽!”

毛紀被抓走了,少了這麽個亂事的源頭,眾人都安穩不少。

是天子和楊一清鬧起了脾氣,可別最後弄得他們都領上幾十個板子。

等到人都走得差不多,

楊一清還是在原地看著承天門三個字,他在想他初入宮的那會兒,又想到回京開始擔任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