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盤賬

因為地域廣大,運輸路途遙遠,所以夏秋稅糧會在次年初才最終入庫。

過了年關以後,朱厚照頻繁召見內閣和戶部官員,整理統計正德十年的歲入,以及現階段國庫的存銀。

數字會告訴人們,正德朝的大明正在迎來鼎盛時期。

“……正德十年,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共得夏秋兩季稅糧3400萬石,屯軍籽粒數1040萬石,另有布、棉無算,直接銀錢收入1800余萬兩,其中鹽稅為最高,共得1012萬兩,貿易盈余次之,共得672萬兩,剩余為少府以及茶、馬、三處市舶司和剩余鈔關所獲。”

朱厚照一邊聽一邊心裏是有數的,在明朝中期巔峰時候,全國的稅糧應該在2900萬石左右,現在僅僅增長500萬石。

有增長當然不錯,但增長不多,便是因為農業稅就是田的事,田沒解決好,強行多征稅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不是推廣紅薯,多出的這500萬石都不可能。

其實他已經派出了錦衣衛和各路人馬在民間探查,紅薯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但極高的畝產,還是解決了很多人餓肚子的問題。

沒得吃和吃得不好不是一回事。

但人地矛盾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實際上老百姓過得並不是很好。

社會的經濟活動程度再高,和最普通的老百姓是沒關系的,他們雖然有的吃,但是紅薯賣不出價錢,所以換不到銀錢,沒錢的話,想要讀書改變命運就比較難了,束脩都交不起。

所以不管文官再怎麽忽悠他,朱厚照不會改變清田令。

相比稅糧,朝廷所獲的銀錢大幅度增長,鹽稅、海外流入的白銀已成規模。同時因為朱厚照讓天下好好休息了五年,所以大明的國庫不論是存銀還是存糧,都已進入巔峰時刻。

去年打了兩場仗,說是說花了三百多萬兩,但是整體並沒有大的社會動亂,一切都比較平穩。

而除去軍費,大明的國庫開支最主要的就剩兩項了,一個是官員俸祿,國家情況好了以後,正德五年到正德十年,朱厚照整體給官員漲過俸祿,畢竟明朝的官俸確實太低,實際上逼得人無法不貪腐。

連續漲了兩次以後,朝廷的官俸開支從最初的大約每年250萬兩白銀,翻了一番到500萬兩白銀。

第二項大的開支便是宗藩俸祿,這個部分被朱厚照想盡各種辦法壓縮,本來明代就有‘宗藩俸祿發不足額’的傳統,弘治年間,宗藩祿米每年消耗折銀要達350萬兩。

到了正德十年,雖然王爺們還是在生孩子,但祿米不增反減,而且被大幅壓減至200萬兩出頭。

此外,屯田籽粒雖然猛增,但軍費也不是都是發糧食,還是要發些餉銀,尤其朱厚照維持著比較強大的精銳部隊,還建造水師,所以軍餉正常還是要到300萬兩。

這樣粗略一算,正德十年的固定開支就到了一千萬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花費,比如賑災、建立科學院等等。

不過上述粗略的算法都是‘折銀’來算,實際上不全是用銀子,而是本色、折色結合,比如官員領取俸祿,既發祿米,也發銀兩。

所以朱厚照自己知道,當時他下令打吐魯番汗國的時候,國庫存銀超過八百萬兩,即便給他揮霍掉一些,花到正德十年末,國庫仍有超過五百萬兩的存銀。

糧食那不必講,京通倉早就漫出糧食來了。

說起來,似乎銀錢不缺了,但那是因為皇帝朱厚照,幾百萬存著看似很多,可要是碰個昏君,過個生日、修個宮殿什麽的,很輕易的就折騰完了。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本來見得也不少。

迄今為止,朱厚照都不怎麽舍得花錢修繕宮裏的什麽房子,差不多倒不了就行。

賬目點完,戶部尚書何鑒都難得露出笑顏,不過今年皇帝打了兩場仗,還是讓他有些害怕,於是忍不住提醒,“陛下,大明今日來之不易,國家雖有余財,但若是尤儉轉奢,那消耗起來也是蠻快的。”

朱厚照忍不住嘖嘴,“除去每年固定的一千余萬兩,今年的這些歲入讓你平穩花到年末,國庫存銀非得超過一千萬兩不可,你守著這財做什麽?”

何鑒一聽這可不對,“寬裕日子才剛剛過上,要是都花完,老臣心疼啊!”

“你們瞧他比朕還摳。”

王鏊和楊廷和都笑了起來。

王鏊又道:“何尚書說的是正理,留有余財,可以撐過年景不好的時候。”

“朕知道,花錢要有節制,不過朕早就說過,治國理政的根本是要百業興旺,百姓富足,朝廷留在手中的存銀過多,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就算防備年景不好,也不需那麽多。”

他們還想要再開口。

朱厚照馬上就講,“朕知道三位愛卿擔心的是什麽,朕可以在這裏和三位約法三章,第一,大興土木的事咱們君臣不幹。朕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哪怕真的腦袋昏了,要建什麽道觀廟宇、弘大宮殿,你們拼了命攔著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