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把牧民變農民

除了嚴嵩、周尚文,其余各地的主要官員也都到了京師。

內閣商議了半天的產業部尚書人選一直被朱厚照壓著,這是他要留給邢觀的。

只可惜伍文定出征以後,因為遠隔重洋,他不回來,朝廷根本無從得知他那裏的情況,邢觀大概也還活著吧。

皇帝只能這樣想。

而雖然人選未定,但事情還是在推動之中。

朱厚照也聽過幾次內閣的商議,漸而他逐漸有了一些印象。

棉花這個東西,和玉米、土豆不一樣,中國有棉花記載的歷史很長,大約是從漢代之時就已經有一些棉紡織技術的記載,南北朝時一些帝王的衣物就是用棉布制作而成。

棉布穿著還是比麻布要舒服多了,這個不必深究什麽材料特性,上手一模就知道了。

到了唐宋之時,各地都開始有種植棉花的記載,最早是海南、兩廣,然後是江南一代。

正是因為棉布的優異特性,支撐了棉花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而要說到真正普及,那就是明代。

這是從朱元璋就開始的,他在洪武元年頒布實物租稅時就規定過,原則上農民上繳稅賦都要納布,導致不種棉花的農民只能購買來完稅。

雖然說這樣規定稅賦有些莫名奇妙,但在客觀上確實讓棉花種植普及開來了,而全國征收棉布的數量在永樂年間甚至達到過一年一百七八十萬匹的驚人規模。

尤其是江南這類商品經濟發達的區域,棉花種植在松江、嘉善等區域非常常見,也留下了“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的說法。(魏塘位於嘉善)

不僅如此,心靈手巧的中國人除了可以將棉花制成棉布,而且還可以加工出紅、黃、藍等各種色彩、條紋或是一些簡單的幾何圖案。就說厲害不厲害吧。

這其中還有一種三梭布,與普通的棉布還有所區別,因為采用特別的制作方法,使得這種布非常的柔軟,特別適合用於貼身服用。

朱厚照自己穿著不知道,其實他的褲衩子就是用進貢的三梭布制成。

總得來說,明代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技術已經完全達到了商用的級別,不需要像紅薯那樣再專門的推廣——直到朱厚照聽了他們的一次專門稟報。

他嘴裏念叨著棉花、棉花,總覺得應該和新疆有什麽聯系。

因為他前世關注過時政新聞。

後來他把周尚文、梅可甲以及陜西巡撫王瓊叫進了宮中。

朱厚照已經構建起了一些記憶和邏輯了,面對著三人他說:“朕翻閱古書時,記得唐代有過一種高昌布,潔白異常,品質似乎更甚中原地區的棉布?”

這三人裏,王瓊是讀書出身,見識最深,他回應說:“陛下所言不錯,唐滅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絲綢之路甚為繁茂,從那以後,西域地區流入中原的棉布數量已然不少。安史之亂時,為了支援長安,西州也就是高昌還曾運過大批的軍用棉布。”

周尚文有些好奇,“怎樣算軍用棉布?”

朱厚照蹙著眉頭,“那個倒還是其次。關鍵在於西域是不是比中原地區更適合種植棉花?”

平海伯梅可甲說道:“江南地區種植的棉花也是很好的,而且幾乎已經到了十室必有織機的境況。”

“朕知道江南的棉花種的多,但這其中涉及到邊疆安全。一直以來,西北區域都是荒漠戈壁,幹旱貧瘠,人煙稀少,植被荒蕪。如果是可以種植棉花,那就不一樣了。朕可以將新疆作為棉花的種植區域,把江南的紡織技術帶過去。

距離內地遙遠,賣不上價格也沒關系,一是可以向西賣,二是朝廷可以支持,指定購買新疆出產的棉布。這樣一來新疆的重要性便提了上來,它不再是偏遠少人之地,朝廷對於新疆的開拓和經營就有了更多的實際支撐,後世兒孫就舍不得這塊地方了。”

三人聽到皇帝這樣講,心思便活了,皇帝的考慮是站在更高的層面的。

實際上,朱厚照確實記得新疆的棉花是更好的,西北區域也是一塊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

當然有一段時間是不及內地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慢慢動腦筋,自然就發現了有趣的事情——棉花是一種喜光、喜熱的作物,不種在新疆種在哪裏?

所以棉花的種植趨勢是新疆、甘肅不斷上升,內地如山東反而有所下降。

不僅如此,新疆的棉花往往是高品質的棉花,這是自然稟賦決定的。所以有新聞說外國人不買新疆棉花根本就是笑話,新疆棉花之所以出口正是因為品質高,賣得出價。好東西國內都不夠用。

甚至再往西的烏茲別克斯坦有‘白金之國’的美譽,那個鬼地方是嚴重幹旱的大陸性氣候,但種棉花是一絕,也正是靠著棉花的穩產高產和品質優良贏得了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