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朕來判斷

夏季時總是暴風驟雨,當初設計紫禁城的人應當挺愛惜自己腦袋的,朱厚照至今還未見過宮裏澇過,殿前台階兩側的欄杆腳下有一排的龍嘴,嘩啦啦的吐出雨水。

內閣王鏊來報,歷經一年的建設,奉天子旨意而建的科學院已經落成,同時原來書院中的格物學院也並了過去。

近來京中因為海軍學院和陸軍學院的關系,朝中有見識的大臣都在思考這些有別於國子監的學院的意義。

實際上這幾年不僅是陸軍學院大有成效,原來在書院中分設的農學院、水利學院也都很有作用,它們和藏書園相輔相成,為大明培養了不少專才。

王鏊是最早接觸過皇帝的這份‘思想’的人。

他冒雨前來除了稟報科學院落成之事,也是有另一番心思,“……眼看新設立的海軍學院有獨立的校舍,微臣就在想,水利、農桑是不是也可以仿照著做?還有前些年威寧伯建議成立的商學院。”

威寧伯這個事情有些奇怪,他明明不懂,卻在一次去杭州的時候向皇帝上了這個奏本。

後來朱厚照知道是王芷教得他。

海貿興盛,有關商業的各類需求驟增,所以他便迎合聖意來這樣提。

外面大雨滂沱,但不僅不嘈雜,反而是雨聲營造出了一種安靜,王鏊說:“微臣還記得當年陛下的謀劃,朝廷若是要治水,便有治水的官員,若是要打仗,也有知兵的統帥。臣瞧的真切,這個法子還是很有效果的。”

朱厚照翻著他上的方案,回道:“這樣也可以。不過你這上面寫的,招收舉人入學,將來授以六七品的小官,看似誠意滿滿,實則進行了一遍篩選,朝廷花了大價錢,最後去的不是最優秀的人,將來成效恐怕也有限。”

王鏊沒有辦法,“陛下,聖學不可動啊。”

“當然不動聖學。不過朕想引入‘事務官’的概念。”

“請陛下明示。”

“就像少府和產業部,一個只懂四書五經的進士去了以後是很難上手的,這兩個部門的事務都相當專業,不是吟詩作曲就能行,而是要實實在在能辦事的官員,這便是所謂的事務官。

這些特別的部門,每年拿出數額不等的名額面向各個學院和大明本身的官員,考試出題目以本衙門內確實遇到的問題為主,然後擇優錄取,並授以官身。至於科舉,每年取仕的數量只要不減少,應當也沒事。”

就是說不動科舉,原來該怎麽樣,現在就怎麽樣。

每三年就那麽兩三百人,還考不上就不要怨天尤人,畢竟數量不變,放原來那也還是考不上。

王鏊似大儒那樣的端坐,“這樣,便給了這些人出路。不過……”

“先生是想說,還是會讓一些人不滿?”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如果不讀聖學即可做官,那就是大變了。”

朱厚照微微一笑,“誰說不讀聖學?四書五經關乎一個人的品德,朕要用人,是品德為先,能力在後,譬如少府招考,一樣也考四書五經不就行了?”

相當於政治嘛,政治課不能不考,不管你搞什麽專業的。

這一點還是不能含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腦袋裏沒有這個東西是不可以做官的,否則朱厚照不就是自掘墳墓?

“這樣倒是極好。那皇上所說的這個事務官,學識之豐富只怕不在一般進士之下了。”

因為皇帝還提到,在任的官員同樣可以考。

朱厚照說:“這個可以和吏部尚書梁儲再議議,朝廷對於官員的選拔,以往都是從上到下,若是引入考試,則還可以由下而上。在京的官員估計是沒那個興趣,不過偏遠之地的末流官員,若是看到有機會可以考到產業部和少府,應當是很有動力的,他們學習起具體的‘事務技能’,也定然更有動力。”

“可是陛下,這樣一來會不會導致在任的官員,不以本職為先,而專事考試?”

這倒也是個問題。

君臣同時思考起來。

王鏊首先想到,“陛下,倒不如設個上限。”

“怎麽設?”

“在任的官員報名考試的次數,每人只可以考兩次。考了兩次仍不中,不得再考。”

“是個辦法。”朱厚照也補充,“再加些條件,將年齡設定為三十五歲之下,事務官是要幹活的,一把年紀的考進來朕也不要。”

總之是讓專門考試的官員數量盡量小一些,不要搞成普遍化。

“要不要對政績再做些要求?”

“這個不必,人家政績好,治理得出色,那便讓他再那裏治理好了,還非得將政績不好的排除在外,讓他們留在當地?這要彎子要轉得過來。”

“是,老臣糊塗了。”

朱厚照思量著說:“總之,這是個大有可為的事。首先是你提的這些學院都獨立出來好好的辦,朕準你所奏。京師總歸有的是地方,水利學院、航海學院、農學院、商學院以及醫學院都一並辦了吧,就依著陸軍和海軍學院的選址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