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令劉瑾殺人者,朱厚照也。

京師的九月已經不熱了,而且這個時候還是按照陰歷來算,所以這是已經入秋時的溫度了。

朱厚照算是又熬過了一個夏天,先前他提過要在京師周遭區域尋找合適的地方鑄造行宮避暑,這事事關他的身體,張太後聽聞以後都曾出面,說百官要是不應,那麽她來湊上一部分銀兩。

有張太後帶頭,夏皇後和各妃嬪也紛紛表示要拿出體己錢。

這樣一來便搞得不愉快了,仿佛臣子就是堅決不顧皇帝身體一般,因而到最後這事也沒有太大的阻力,雖有部分爭議,但最後還是從皇帝的意志化為行動,落實了下去。

朱厚照倒也不是滿腦子就想著給自己造個‘阿房宮’,他也考慮過,或許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再造起一座繁華的大城出來。

不過吸引人口居住並非那麽簡單的事情,雖然在建造期會有許多工人,但這些都是流動人員,等到項目一結束也是會離開的。

所以這還是需要京師規劃司去多動動腦筋。

有個簡單粗暴的法子,就是朱厚照下旨讓各路勛貴和富商都去那裏建造自己避暑的莊園。不過這只能帶來一時的繁榮,而且把國家財富在短時間內全部投在了造宮殿上面實在不是什麽明智之舉。

與此相比,倒不如做一個科學研究環境相對寬松的所在,吸引放浪不羈、離經叛道之人前往。

這個念頭在朱厚照的心中閃過,卻未和自己的大臣說出口,總的來說,這也是一項十年之久的施策。

眼下,雖說這件事會耗費百萬的銀兩,但仍不是大臣們最為著急的事項。

整個京師的朝堂現在都大眼盯著南京。

消息不止皇帝可以收到,各路人馬都接到了南京‘大亂’的說法。

楊廷和即便有再深的涵養功夫,也坐不住了,不僅是他,好些個臣子全都和他一起去找王鏊。

得進宮,得見到皇上。

乾清宮。

隨著奏疏一道道的上來,朱厚照多少心中也有數了。

侍從室來報,今日遞條子的太多,時間都排不開,但朱厚照卻很明白,所以幹脆下旨讓他們全來。

說起來,從‘術’的角度來講,他現在有更好的辦法,比如說,躲。

劉瑾在江南做的事他完全預料得到,哪怕真的殺了幾個大臣,那也不算什麽,所挑動的這些朝堂震動自然也可以預期。

所以躲起來,等劉瑾全部殺完了,事情自然就能了結。

但是……

“朕禦極之初,就曾說過,朕既為皇帝,治國當行大道,用術治國,雖然也可,但朕不屑為之。你們今日一道入宮,不開口朕也明白,為了劉瑾、為了江南是不是?”

乾清宮的場景,皇帝尊貴卻負手站著,大臣位低,但是卻坐了兩排。

“皇上,”一向不會直接反對的楊廷和微微起身,“江南之地,固然有對朝廷之策陽奉陰違者,可放劉瑾這樣大肆冤殺,未免……未免有些太過剛猛。陛下說這是治國之道,恕微臣愚鈍,實在不能理解。”

“是啊。”王鏊也語氣軟起來。

到這個年頭,皇帝的性子他們是明白的,那肯定是吃軟不吃硬。碰上這種大事,要是來硬的說不準會激起皇帝的怒意,倒不如軟著說。

“楊閣老此言在理,還請陛下能夠收回成命。若是為了推動清田令,江南的官員士紳經此一嚇也足夠了,想必更無人再敢延宕半分。”

秋風從殿外吹進來,皇帝的鬢發隨風飛舞著。

而他的身後,吏部尚書梁儲、戶部尚書何鑒、禮部尚書王華等人紛紛開口勸諫。

朱厚照始終眯著眼睛看向遠方,“諸位愛卿,你們的意思朕都明白了。當初楊一清也是同樣的話,朕為了天下清田令,趕走了楊一清,直至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還是覺得有些愧對楊一清。”

眾人聞之心中顫動,皇帝的那些心計城府,做了就做了,他不說,也沒人敢公開說,可現在身為天子卻自己說了出來……聽起來還真是有幾分怪異的感覺。

“楊一清少時成名,才學非凡。入仕為官以後,清廉守正,頗多建功,巡撫陜西時督理馬政,馬政之弊半為之除;

總督三邊時,練兵馬、修邊堡。當時朝廷還無今日之國力,一次蒙古軍犯固原,總兵官曹雄竟然拒絕派兵援助,楊一清率輕騎自平涼晝夜行軍,抵禦入侵並發動奇襲,擊退蒙古軍的進犯。此後他以延綏、寧夏、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重新思索朝廷的備邊之策,最終在正德二年,替朝廷擊潰韃靼大軍。

入朝為內閣以後,為政通練,寬大待人,人或訾(音同子,說壞話的意思)己,反薦揚之。十年時間為朕署理國事,替大明推薦有王廷相等一眾幹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