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 皇五子朱載壡

儲君選擇歷來都是很大的事。

嫡長子繼承制雖然保證不了嗣君的能力,但名分、血統為重,這代表的是長幼、尊卑秩序。

能力麽,次一點就次一點,至少大臣們是這麽想的,尤其是明朝的大臣們,他們最喜歡的就是仁宗、孝宗、穆宗這種皇帝了。

反正不和他們急,他們說什麽就是什麽,反倒是朱厚照這種很有主見的君主令他們頭疼。

憲宗皇帝其實也有幾分吃了這個虧的味道。

不過朱厚照始終是很難接受放著一個更好的不選,然後選個次些的。

什麽他媽的萬世基業,千秋萬代,他壓根沒想過能開個八百年王朝,這不是胡扯嘛,五百年後都21世紀了,怎麽可能還搬出個皇帝天天跪他,開玩笑。

而且咱不缺英雄,後面幾百年出過的風華絕代的人多了去了,五百年後那是他們的使命與職責。

他想的就是,在他能掌控的範圍內,把這個國家的興盛之象也延續下去。

這一百多年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工業革命的前夜,換個明穆宗那樣的上來,然後把一切都遵照儒家大臣的意思改為原來的樣子,那也不要引經據典、論古述今的和他談什麽嫡長子繼承制的好處了,好好等著滿洲人來割咱頭發吧。

當然了,秘密立儲制不是說沒有弊端。

雖然是樣本不足,但明顯可見的弊端有三個。

第一,新君登基會措手不及。因為秘密嘛,天子不會刻意培養某個人,否則你叫所有人都看出來,那還秘密個屁。

而沒有了太子,自然就沒有太子黨,那麽新君登基就少了一幫班底。也就是說嗣君實力不突出,不像太子名分定下,人家名正言順,手上的力量是壓倒性的,一點亂子不會有。

簡單的說,秘密立儲會讓新舊君主交替的階段,更具風險性。萬一有什麽人給你來狗急跳墻,用物理手段決定呢?

既然大家都有機會,那麽到了謎底揭開的時候,人心必然不夠穩。甚至已經登基了,還會引發一些爭鬥。

第二,秘密立儲,全賴皇帝一人決策,萬一皇帝決策錯了呢?比如人們普遍認為道光皇帝不應該立自己的皇四子也就是後來的鹹豐。因為明顯是皇六子奕訢更加有才幹。

甚至有沒有可能,讓奕訢幹,咱晚清的悲劇能避免一些,不說別的,奕訢至少活得久,鹹豐登基是1851年,奕訢可是活到了1898年。

國賴長君,活得久也是個優勢啊,省得後面在民族命運最關鍵的時候弄倆娃娃當皇帝。

但這事其他人半句話都插不上,老皇上一糊塗,那是全完蛋。

至於說秘密立儲讓皇位繼承者缺少歷練,這是扯淡。所有的資源全部加在太子的頭上,也不一定教導出什麽好東西來。

實際上,這第三個缺陷就是無人可選的時候,那才是真的麻煩。

嫡長子繼承制是按照血緣,哪怕老皇上死了沒留種,反正大家一合計,算算血緣親疏,總歸有一個大家都還能接受的。你不同意,你也沒辦法反駁太狠,畢竟血緣在這兒擺著。

比如嘉靖皇帝就是這麽來的。

這就在關鍵時候保證了國家能夠平穩度過這樣的敏感時期。

秘密立儲制則有一種立賢的味道,可萬一老皇上沒兒子,從好不好退化成有沒有之後,偏偏血統這樣的禮制又被打亂,那麽那個時候誰來繼承皇位?

當然,最終可能也會挑出一個人。

可這個人不服眾,哪怕你坐在了龍椅上,其他人還是會覺得我比他強。到那個時候就是天下大亂。

這才是真正麻煩的地方。

也是朱厚照始終猶豫的原因。

這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的制度,不能夠迷信的認為施行了什麽制度,從此就高枕無憂了,這是唯物哲學史觀留給他的寶貴財富。

關鍵是在於能夠很好的適用於當下。

當下朱厚照面臨的情況就是,沒有嫡子,那麽就立長子。

可這樣一來,就像是選定了載垨一樣,那載壦、載垚等人還鍛煉個什麽勁?辦差都不必很認真。

再有,太子黨崛起是會影響到皇權的,尤其他當皇帝更不能有太子黨。

道理很簡單,他開展了很多得罪人的新政,那些不滿意的人對他是沒辦法,但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一個兩個的去勸說太子,講,你爹這樣不好,你爹那個不對。

萬一太子信了這幫人,弄的父子對立,到時候怎麽辦?

朱厚照也不能天天忙著和這幫人對線,爭取太子的心意,而一旦到那種局面下,就比較被動了。

儲君的儲,是一種保險,也是一種退路。不過有時候有退路也不一定是好事。其實現代意義上的任期制也有一點很不好,就是陽奉陰違,你幹什麽,我是反對不了,但我可以慢慢幹或者假意的幹,做個樣子,除非你有本事不下台,否則我就死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