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章 石塘港的海風

載垚在內陸地區看到的完全不同,入眼可見的碧藍色海洋伸向遙遠無際的遠方,在近處看到的巍峨大船在海面上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黑點。

寬闊、廣袤,令人震撼。

沿著海岸邊是高地不平的石頭山,這些山大多無名,也不高,連起起落落的潮水都沖不上去,沿著海岸的也不是江南水鄉的柳樹槐花,而是熱帶特有的椰樹等樹木。

異域、特別,見之不忘。

“……三殿下您看,石塘港就是建在這河口的兩岸,當地人把這條河稱為巴石河,這條河不像咱們得長江黃河,呂宋本就是個小島,沒有太大的河流,所以這條巴石河也不長,順著河流往東南方向,最多兩個時辰就能到達它的另一端。”

載垚邊走邊聽,“它的另一端是什麽?”

“是一個湖,當地人叫他們為貝湖,是這整個呂宋島最大的一個湖了。”

“你們現在都這麽叫嗎?”

“回三殿下,是的。”

“尋個由頭,將這些名字都改了。石塘港不就是用的我們的名字?”

“是。”隨從的軍官笑著點頭。

這是朱鳳給派來的。

皇三子載垚是第一次到達海外,實際上這也是諸皇子中第一個走出大陸,乘船到這麽遠的地方來的。

載垚很有興趣,所以朱鳳就讓人帶著他仔細的瞧瞧。

此人姓常,名常松。

世襲軍戶,軍學院畢業的,這幾年累功升衛所指揮使,作戰勇猛,所以受朱鳳信任,不然這種接觸皇子的活兒怎麽能輪得到他?

“那座湖,現在是咱們的地界嗎?”載垚問道。

常松老實答,“還不是。”

“既然是最大的湖,那應該是我們的湖。”

“容末將給三殿下解釋一下。”常松帶來了一個簡易的地圖,攤開來指著說:“三殿下您看,這是呂宋島的全貌,咱們所在的這個海灣在整座島的西南。這個海灣就像是拳頭一樣伸進來,您是海軍學院出身,定然知道口小腹大,最是適合用作軍港。所以這個位置乃是最優。

不過咱們在西南,呂宋島的主體就在北方了,而且這座島最大、最平的一塊兒地也是在北面,貝湖是往東南方向,要把那裏納入我們的管轄,還需要一段時間。”

載垚聽是聽明白了,“那就說說北方。”

“是。正德十四年,我們大明最先開始在呂宋國建造港口,最初是用來停靠商船,後來為了給商船提供保護,皇上又下旨讓呂宋國主找了一塊地方用於建造軍港。”

載垚明白,說是讓他們找,實際上就是自己指定,要不然怎麽找得這口小腹大的好地方?

“石塘港這地方呢,西面臨海,東面是山,東南面是貝湖,南面也有平地,不過地方不大,不遠就又是山了,只有向北,是大片的平地。原來無人的時候,那裏是一片紅樹林。不過後來經過農科院的專家來一兩年的觀察,發現這塊平地地勢寬廣,當中又有一條河流經過,且有不少支流,每年降雨多,天氣也熱,最是適合種植水稻。

所以從正德十七年開始,大明便開始鼓勵百姓在這裏砍林墾荒。這些年下來,大明海軍護航商隊,深得百姓信任,所以大批閩、粵百姓開始乘船而來,直到現在,仍然有墾荒百畝、一家盡得的好處。”

載垚點著頭,“每戶百畝,到如今有多少戶了?”

“回三殿下,一共五千余戶。”

“那麽就是五十萬畝,三四年的功夫,能得良田五十萬畝,看來還真是個好地方。”

如此一來,石塘港不僅僅是商業的港口,而是背靠著數十萬畝良田的商業港口,也難怪一出騷亂,他的父皇馬上就派重兵。

不僅如此,這片平原地區的廣大到現在也僅僅是開個頭而已,它的潛力,不要說一成,0.5成都還沒有達到。

種田麽,大明的百姓最是擅長了。

農具、種子、種植技術,在朱鳳的籌劃下,大明是把人才、技術再加物資一整套的搬運過來了,而且賦稅更輕。

因為這個地方雨熱充足,每年可以熟三季,像是今年,糧食總產量可以高達700萬石。

原有的那萬余海軍和三萬余百姓,就是吃到肚皮子撐了也吃不完。

不過這種舒服的日子,是怎麽來的?

第一,占別人家的地。

第二,低價雇傭當地的勞動力。

說雇傭都是給自己臉上貼金,其實就帶點壓迫。

但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過來給大明人幹活出力,至少不餓肚子,而在別的地方那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不然得話,咱自己的人又得墾荒,又得種地,還一年三熟,一戶四五口人,種一百畝地,那是累死也做不到。

說白了,大明百姓都在這兒當起地主來了,佃戶都找得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