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密集發射

2019年1月28日,原太衛星發射中心。

早上六點,一枚粗壯的火箭已經在發射架處整裝待發。

火箭箭體上清晰地寫著長征十號(謹以此紀念錢老和默默奉獻的航天人),總指揮嚴秉三看著這枚火箭,眼中有些濕潤。

這個編號的長征火箭當年是錢老親自設計,用於重型貨運或載人登月,原定1975年首發,因種種原因,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就夭折了。

想不到時隔44年後,這個序列號竟然能夠獲得新生,從自己聽到這個序號立項,到今天聳立在發射場上。

時間竟然只有45天!

什麽時候,國內最嚴謹的航天工業,竟然有如此短暫的立項、論證、設計、生產、發射的過程?

而且這樣的發射,將連續進行五天,以一天一枚的速度進行,這簡直是開玩笑嘛。

如果嚴秉三沒有25天前的海都之行的話,他肯定是堅決反對的,更不會親自出馬做發射總指揮。

想到海都之行,嚴秉三不由地有些出神。

……

時間倒回25天前。

剛過完元旦假期,嚴秉三接到緊急通知,和一批知名航天專家以及超高速飛行器項目組的幾位院士一起,趕赴海都市。

在那裏,他們集體參觀了一家企業與海都航天局合資的智能制造工廠。

據說,這家工廠將為航天總局制造一款全新的運載火箭,載重將可達到180噸。

這是多麽驚人的數字,要知道在研的長征九號設計載重140噸,首發時間預計在2028年,可這家工廠將會在十多天的時間中就完成生產制造任務。

整體測試也將迅速完成。預計首發時間為1月28日。

當這些資料擺在這些嚴瑾的科學工作者面前時,他們幾乎要憤怒地罵娘了。

只是畢竟都是學識淵博之人,倒也生生地忍住了怒火,只是將原定的匯報會議取消,直接去了這家所謂的智能工廠。

可是當他們站在參觀廊道中,看著透明玻璃裏面那一塵不染的車間,和各種全自動的加工中心,將各種形狀的零件快速生產出來,並在生產線上逐步組裝起來。

留在他們心中的就只有深深地震撼,即便他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對於生產制造環節也是了如指掌,對於目前制造業中熱炒的無人工廠、智能制造也有著很深的了解。

可是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時,他們還是被這種無人無聲無塵的制造方式所震撼。

顯然面前這層玻璃也是某種新型的隔音玻璃,玻璃裏面的無塵生產車間和流水線,完全不需要一個工人,全程都是由中央電腦控制,哪怕一個螺絲釘,也是智能組裝中心自動擰上的。

如果說這樣的智能制造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工業的革命性變化,那麽接下來所經歷的,就是這輩子都沒有經過的軟件革命了。

當他們一行人被領到一間房間,那裏有一些仿佛航天器中的逃生艙一樣的物品。

還沒等嚴秉三他們搞清楚怎麽回事,就被接待方要求,全體進入到休眠艙中。

於是他們每人進入了一個休眠艙,心裏還嘀咕著,這才剛剛參觀了一會,就安排休息嗎?

隨著他們的進入,艙門關閉,隨後一個柔和的女聲,提示著他們調節好躺姿,隨後感受到頭部有數個探頭從艙壁中伸出,然後輕觸到頭部。

而手臂上被某種環狀物包住,似乎有些輕微的針刺感,隨後他們就進入了深度的睡眠之中。

但他們的意識卻似乎清醒著,並感到自己似乎進入到一個火箭發射場中。

發射場上聳立的,就是他們從資料中看到的,以錢老當年紙上設計的長征十號命名的運載火箭,也是他們剛剛在智能生產車間中看到的,正在生產中的火箭。

嚴秉三他們很是奇怪,這裏怎麽就有一個現成的、等待發射的運載火箭呢?不是還沒有造好嗎?還有,這個發射場怎麽這麽像原太衛星發射場?

這時來了幾位工作人員,邀請他們親自進行火箭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這對他們來說駕輕就熟,於是就動手幹了起來。

當所有流程完成後,火箭升空,隨後對姿態進行各種控制,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問題。

航天無小事,哪怕再小的問題,也讓發射歸為失敗。

於是嚴秉三他們很快發現了端倪,因為接下來他們再次看到發射場準備了一枚新的火箭,工作人員再次邀請他們進行各種檢測和準備工作。

如是這般,嚴秉三一行人又一次進行了火箭發射,這次是發射的衛星在定軌時出現問題,於是又重來。

這下他們終於明白,這是一種模擬程序,可是世界上有那麽逼真的模擬嗎?

相互間看看,你拍拍我,我拍拍你,怎麽就那麽真實呢?